第199章 挥师西向(2 / 2)

“可是……可是他无诏出兵……”仍有官员纠结于此。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一位老将军声若洪钟,“此乃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若事事等待朝廷决议,战机早已贻误!老臣以为,杨太师此举,虽有擅专之嫌,然其心为国,其行利国,当予以支持!”

朝堂之上,争论异常激烈。但显而易见,支持杨延昭,或者说,支持借此机会解决西夏问题的声音,占据了上风。开疆拓土,永绝西患,这对任何一个王朝都有着致命的吸引力。杨延昭精准地抓住了这一点。

而真正让这场争论迅速平息,并使得天平彻底倒向杨延昭的,是来自福宁殿的态度。

官家赵恒在最初的惊怒之后,看着地图上那两支如同利剑般插入西夏境内的骑兵箭头,听着朝堂上关于“千载良机”、“不世之功”的激烈争论,他沉默了。

他厌恶杨延昭的擅权,忌惮其日益膨胀的势力。但……他更无法抗拒“平定西夏”这份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的巨大诱惑!自太祖太宗以来,西北边患便是大宋心头之刺,若能在他手中解决,哪怕只是重创西夏,他的功业都将超越先帝!

是追究杨延昭的“擅权”之罪,还是默认甚至支持其行动,换取那梦寐以求的赫赫武功?

这个选择,似乎并不难做。

数日后,一道并非申饬,也非明确授权,而是态度暧昧、却足以让所有人看清风向的圣旨,从汴梁发出:

“西夏内乱,生灵涂炭。杨卿心系藩属,吊民伐罪,其志可嘉。然用兵之事,关乎国体,务须谨慎,稳扎稳打,不可浪战。一应军需粮草,着陕西诸路及三司合力保障,不得有误。望卿体察朕意,早奏凯歌。”

这道圣旨,没有追究杨延昭无诏出兵的责任,反而肯定了其“吊民伐罪”的正当性,并要求各方保障其后勤!这几乎等同于默许和追认了杨延昭的行动!

消息传到前线,北疆与西线将士欢声雷动,士气大振!而杨延昭接到这道旨意时,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冷峻笑容。

他知道,他赌赢了!他成功地用“开疆拓土”这个巨大的蛋糕,暂时堵住了朝廷的嘴,化解了自身的政治危机,并将战争的主动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手中。

挥师西向,已不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更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政治破局。杨延昭以其超凡的胆魄与精准的算计,再次将自己和北疆,置于了整个帝国的焦点之上。现在,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西方,等待着这场由他主导的、结局未知的远征,将如何改写历史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