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李元昊对这些流言嗤之以鼻,认为这是宋军的疑兵之计。他与宋厮杀多年,深知其朝廷党争内耗,与辽更是世仇,怎么可能轻易结盟?
然而,随着来自辽国方向的零星情报似乎也印证了宋辽接触的“迹象”(实为杨延昭派人伪装),以及前线宋军一反常态的“活跃”与“自信”,李元昊的心开始动摇了。
尤其是当他接到后方兴庆府传来的密报,称国内贵族人心浮动,对持续征战、后方空虚感到担忧,甚至有人暗中议论与宋议和时,一股寒意从他心底升起。
他倾国之力南下,是为了攫取更大的土地和财富,是为了建立不世功业,而不是为了将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如果辽国真的与宋联手,或者哪怕只是陈兵边境施加压力,他的后院就将起火,前线这十几万大军立刻就会成为无根之萍!
“杨延昭……好手段!”李元昊盯着地图,脸色阴沉得可怕。他发现自己陷入了两难:继续强攻,顿兵坚城之下,粮草日蹙,军心已疲,且要冒后方生变的风险;就此退兵,则此次倾国之力南征劳而无功,损兵折将,威信扫地!
就在李元昊犹豫不决、备受煎熬之际,又一个“恰到好处”的消息传来——一支规模不小的宋军骑兵(实为杨延训部虚张声势),突然出现在夏军侧后,作出迂回包抄的态势!
这最后一根稻草,终于压垮了李元昊的决心。
“传令!”李元昊猛地一拳砸在案上,声音沙哑而充满不甘,“全军……撤退休整!”
他不敢再赌下去了。杨延昭的虚实难测,后方的潜在威胁,以及军中日益严重的粮草问题,都迫使他必须做出这个痛苦的决定。
西夏大军,如同退潮般,开始从渭州、从好水川、从他们占据的各个据点,缓缓向北撤退。他们带走了抢掠来的部分物资,却留下了满目疮痍和无数同伴的尸体。
当西夏退兵的消息传到庆州行辕时,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随即爆发出震天的欢呼!渭州解围了!西线的危机,解除了!
杨延昭站在行辕的高台上,望着西方渐渐散去的烟尘,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只有一种深沉的疲惫与冷冽。
他未曾与李元昊进行一场决定性的主力会战,却凭借对大局的精准把握、情报战的巧妙运用以及心理战的极致施压,成功地逼退了强敌,实现了战略目标。
釜底抽薪,不战而屈人之兵!此一战,杨延昭之名,必将再次震动天下,其威望与权势,亦将随之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然而,他也深知,经此一役,他与汴梁某些人的矛盾,将更加不可调和。未来的道路,注定不会平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