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力挽狂澜(下)(2 / 2)

“北疆遭此变故,二位署理期间,虽无通敌之实,然……御敌无方,调度失当,致使莫州陷落,瀛洲几危,亦是难辞其咎。”杨延昭缓缓道,“按军法,本帅便可处置你二人。”

王超、赵稹额头冷汗涔涔而下,不敢辩驳。

“然,”杨延昭话锋一转,“如今正是用人之际,本帅亦不愿临阵斩将,动摇军心。你二人即刻上书朝廷,自陈其过,请求处分。在此期间,暂留军中,戴罪立功,协助杨延光处理定州后勤民事,不得再干预军务!可能做到?”

这已是网开一面,给了他们台阶下。王超、赵稹如蒙大赦,连忙道:“下官遵命!谢太尉不罪之恩!”

“去吧。”杨延昭挥了挥手。

二人唯唯诺诺,躬身退出了大帐。

处理完内部事务,杨延昭走到巨大的北疆地图前,眉头紧锁。逼退耶律休哥一次,只是解了燃眉之急。要想真正稳住防线,甚至扭转战局,还需更深远的谋划。

耶律休哥兵力占优,粮草充足,又挟新破莫州之威,绝不会甘心就此僵持。他下一步,会如何行动?再次强攻瀛洲?还是分兵袭扰他处?或者……等待来自西夏方向的呼应?

想到西夏,杨延昭心中一动。李元昊那边,自从上次围攻镇戎军受挫后,便暂时没了动静,但这头年轻的狼,绝不会安分太久。

“或许……该给康保裔再写一封信了。”杨延昭心中暗道。不仅要稳住北疆,更要关注整个战略格局。

就在杨延昭于瀛洲城下力挽狂澜、重整防务之际,瀛洲大捷的消息,已如同插上翅膀,飞向了汴梁。

紫宸殿内,当那份详细记述了杨延昭如何星夜驰援、直捣中军、逼退耶律休哥、解救瀛洲的捷报被宣读出来时,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种奇异的寂静。

先前那些质疑、猜忌、甚至幸灾乐祸的声音,此刻全都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的沉默,以及……难以言喻的震撼与后怕。

尤其是端坐龙椅的赵恒,看着捷报上“杨延昭身先士卒”、“直贯敌阵”、“耶律休哥仓皇退兵”等字眼,再联想到不久前自己还因那伪造的密信而对其厉声呵斥、甚至差点将其下狱问罪,脸上便是一阵火辣辣的,心中更是五味杂陈。

羞愧、庆幸、以及一种深深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

他不得不承认,离开了杨延昭,北疆便危如累卵;而杨延昭一回去,便能瞬间扭转战局!这份能力,这份威望,已非寻常臣子所能企及。

“众卿……”赵恒的声音带着一丝干涩,“杨爱卿……果然……不负朕望。”

寇准出列,声音洪亮,带着一股扬眉吐气的畅快:“陛下!瀛洲大捷,足证杨延昭忠勇无双,实乃国之柱石!此前构陷之事,已然昭雪!老臣以为,当重重封赏杨延昭及北疆有功将士,以安其心,以励其志!”

这一次,无人再敢反对。

赵恒深吸一口气,做出了决定:“传旨!晋杨延昭为太尉(武臣最高荣誉衔),依前充河北西路宣抚使、天雄军节度使,总揽北疆军政,赐假黄钺,许便宜行事,如朕亲临!北疆一应官员将佐,皆听其节制!另,厚赏瀛洲守城及驰援有功将士,抚恤阵亡官兵家属!”

太尉!假黄钺!如朕亲临!

这份封赏,可谓尊崇到了极致,权力也给予了极致!这既是酬功,也是一种无奈的、彻底的放权。赵恒知道,经此一事,北疆之事,他已无法再像以往那样插手干预了,唯有全力支持杨延昭,方能保住北方屏障。

圣旨以八百里加急发出。当这份代表着无上荣宠与信任的旨意送达瀛洲前线行营时,杨延昭只是平静地接旨谢恩,脸上并无太多喜色。

权力与荣誉,他如今已看得淡了。他更在意的,是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信任和权力,彻底击败耶律休哥,真正为北疆换来长久的太平。

他站在行营外,望着北方耶律休哥大营的方向,目光深邃。

耶律休哥,瀛洲之败,只是开始。接下来,该轮到我出招了。北疆的攻守之势,该易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