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文争武备(2 / 2)

“再若,”杨延昭继续道,“辽人铁骑来去如风,我军步卒往往追之不及,被动挨打。若有一法,可使其铁骑寸步难行,甚至人仰马翻。此法,用是不用?”

“这……若于战局有利,自当……可用。”

“那么,”杨延昭目光倏地锐利,看向王钦若,“王大人可知,君子馆外,那令辽军魂飞魄散之物,使得我千余将士,能近乎全歼三千辽虏先锋,自身伤亡不过百人?若无此物,欲达成同样战果,需填进去多少我大宋儿郎的性命?需额外耗费多少粮饷,征调多少民夫?”

“这……”王钦若被问得哑口无言,额角微微见汗。他虽不知那“天雷”具体为何,但战果是做不了假的。

“王大人掌管转运,精于筹算。”杨延昭语气依旧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请问,是眼前节省些许铁料工匠重要,还是减少数万将士伤亡、早日结束战事、最终节省亿万钱粮重要?是死守那些可能已不合时宜的‘章程’重要,还是打赢这场关乎国运的战争重要?”

他站起身,走到王钦若面前,虽年轻,但那久经沙场、执掌生杀大权养成的气势,却让王钦若不由自主地后退了半步。

“王大人,你的职责,是确保前线粮饷军械无缺。我的职责,是打赢这场仗,守住这片疆土,告慰像家父那样血洒疆场的英灵!”杨延昭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如何打仗,用什么打仗,本官自有决断!你若觉得本官所为不妥,大可据实奏报朝廷,甚至上书弹劾!但在圣旨剥夺本官职权之前,这河北军政,便由我说了算!”

他盯着王钦若的眼睛,一字一顿:“至于那些军械制造,乃军国机密,细节不便与王大人细说。王大人只需知道,一切用度,皆有记录,每一文钱,都花在了该花的地方!若有人想以此做文章,休怪杨某,不讲情面!”

王钦若脸色一阵青一阵白,他没想到杨延昭如此强硬,丝毫不给他这个朝廷派来的“监军”面子。但他也深知,眼前这位年轻宣抚圣眷正隆,军功赫赫,自己若强行硬顶,绝无好处。

他勉强挤出一丝笑容,拱手道:“宣抚息怒,是下官失言了。下官……下官定当竭尽全力,保障供给,不负朝廷与宣抚所托。”

一场文争,以杨延昭的绝对强势而告终。王钦若暂时偃旗息鼓,但彼此心中的芥蒂,已然种下。

送走王钦若后,杨延平犹自愤愤:“六弟,这些文人,就会耍嘴皮子,根本不知兵凶战危!”

张皓则忧心道:“宣抚,王钦若此人,心胸未必宽广,今日受挫,恐怀恨在心。其与朝中吕相公有旧,不可不防。”

杨延昭摆了摆手,神色疲惫中带着冷厉:“无妨。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若事事瞻前顾后,顾忌人言,这仗也不用打了。内部不稳,何以御外侮?”

他看向张皓:“张先生,以后与王钦若打交道,便由你主要负责。该给的粮饷,一文不少给他,但军械工坊、核心军务,绝不容他插手。他要记录,便给他能看的记录。”

“属下明白。”张皓点头。

杨延昭又对杨延平道:“大哥,军中整训,尤其是对新式军械的使用和配合,还需加紧。耶律斜轸那边,探子回报,他也在频繁调动,大战不远了。”

处理完内部纷争,杨延昭走出大帐,望着校场上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心中并无轻松。文争武备,如同车之两轮,缺一不可。他震慑了王钦若,稳住了内部,但朝堂的风波绝不会就此平息。

而他,必须在下一场风暴来临前,以一场无可争议的大胜,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堵住所有质疑者的嘴!

目标,耶律斜轸!他必须尽快找到决战之机,将这根扎在北疆的钉子,彻底拔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