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也跟着盈盈下拜,声音清越:“武媚娘谢过恩公!”
李承乾连忙扶住杨老夫人:“老夫人不必如此,路见不平,分内之事。”他的目光不经意扫过武媚娘。油灯下,这少女约莫十三四岁年纪,身量初成,穿着半旧的浅绿色襦裙,乌发如云,肌肤胜雪。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那双眼睛,大而明亮,眼尾微微上挑,顾盼之间,灵动中带着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与聪慧,容貌更是清丽绝伦,虽衣着寒素,却难掩其天生丽质。
“恩公快请坐。”武丽娘连忙搬来家中最好的胡凳。武媚娘则动作麻利地端来一个粗陶碗,里面是刚沏好的茶汤,热气袅袅,散发着清苦的香气。“家中简陋,只有些粗茶,恩公莫怪。”
李承乾坐下,接过茶碗。茶汤浑浊,茶叶粗砺,远不及宫中的贡品,但他并不在意。他看向武丽娘:“方才听大嫂说,夫家姓贺兰?不知与那贺兰楚石…”
武丽娘神色一黯,叹了口气:“那是亡夫的族兄。亡夫去后,族中多有欺压,唯有这位族兄…更是…唉。”她摇摇头,不愿多提贺兰楚石的恶行,只是搂着被惊醒后依偎过来的玉儿,怜爱地抚摸着她的头发,“妾身如今别无他求,只盼能将玉儿平安抚养长大,为贺兰家,也为武家,留下一点血脉香火。”
她的语气平静,却透着深深的无奈和坚韧。李承乾能感受到一个母亲在逆境中守护孩子的决心,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的母后,心中敬意油然而生。
“武家…可是应国公武士彟之后?”李承乾问道。
杨老夫人眼中闪过一丝追忆的荣光,随即被更深的落寞取代:“正是。先夫…是应国公的次子。家门不幸…让恩公见笑了。”
这时,一直安静旁听的武媚娘忽然开口,声音清脆,带着少女的朝气,却又不失条理:“恩公今日义举,不仅救了我姐姐和侄女,更是惩恶扬善,维护了长安街巷的安宁。小女子虽身处陋室,亦知恩公乃真豪杰。不知恩公高姓大名?日后若有差遣,武家上下,虽力薄,必铭记于心。”
她说话时,目光清澈而坦然地迎视着李承乾,没有丝毫怯懦,反而带着一种探究和欣赏。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表达了感激,又巧妙地询问恩人身份,更展现了不俗的谈吐和胆识。
李承乾心中暗暗称奇。这武媚娘,小小年纪,身处如此境地,竟有这般气度和见识,远非寻常闺阁女子可比。武士彟的孙女,果然不凡。他微微一笑,避重就轻道:“举手之劳,何足挂齿。在下姓苏,名承恩,一介商贾罢了。”他用了化名。
“原来是苏郎君。”武媚娘盈盈一礼,并未深究,但那双明亮的眸子里,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了然。
一旁的武丽娘看着妹妹与这位气度不凡的“苏郎君”对答,又看看妹妹出众的容貌和气质,心中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若媚娘能得此良人…哪怕只是为妾,武家或许…就有重振的希望了?这个念头一起,她看向李承乾的眼神,便多了一丝热切。
李承乾并未察觉武丽娘的心思,他与武媚娘又交谈了几句,话题从长安风物到市井趣闻,武媚娘竟都能接上话,且见解独特,言语风趣,让李承乾颇感意外和欣赏。这短暂的交谈,如同一缕清风,稍稍吹散了他心头的阴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