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长安新火 > 第58章 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

第58章 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2 / 2)

然而,文臣队列中却响起不同的声音。侍中魏征手持玉笏,神色肃然:“陛下,臣以为不可轻动刀兵!吐谷浑地处高原,路途遥远,补给艰难。且其部族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大军深入,恐陷泥潭。况今岁关中小旱,仓廪虽丰,亦需未雨绸缪。当遣使严词斥责,勒令其放人、赔罪为上。”

户部尚书戴胄也出列附和:“魏公所言甚是。大军远征,耗费钱粮何止百万?若战事迁延,恐动摇国本。伏允虽桀骜,亦知惧怕天威,遣一能臣持节斥之,或可令其收敛。”

朝堂之上,顿时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派。武将们怒目圆睁,恨不得立刻提刀上马;文臣们则引经据典,力陈利弊。争论之声,几乎要掀翻殿顶。

李世民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龙椅扶手。伏允的挑衅,一次比一次过分,确实已触及他的底线。但魏征、戴胄的忧虑也并非全无道理。吐谷浑,这块硬骨头,啃起来确实不容易。他在权衡,在等待一个更充分的出兵理由,一个能堵住悠悠众口、凝聚上下同心的契机。

就在这胶着时刻,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穿透了嘈杂的争论:

“父皇!儿臣有本奏!”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只见太子李承乾身着储君常服,从御阶旁的位置上起身,稳步走到大殿中央,躬身行礼。他的脸上没有了平日刻意维持的温和或疏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锐气与沉凝。

大殿内瞬间安静下来。太子主动在军国大事上发言,这是极其罕见的。

李世民眼中闪过一丝微不可察的光芒,沉声道:“太子有何见解?”

李承乾直起身,目光如炬,扫视过文武百官,最后定格在龙椅之上。他的声音清晰而有力,带着一种压抑的愤怒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儿臣以为,吐谷浑可汗伏允,非但可恨,更实乃自取灭亡!昔日父皇登基,天威浩荡,四海宾服。吐谷浑亦曾遣使称臣,信誓旦旦,永为藩篱。然其行径如何?阳奉阴违,背信弃义!视我大唐仁德为软弱,视我天朝疆土如牧场!劫掠边州,如入无人之境;扣押天使,视同阶下之囚!此等行径,与禽兽何异?与盗匪何别?”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头。武将们听得血脉贲张,文臣们也面色凝重。李承乾继续道,语气愈发激昂:

“魏公言其地处险远,补给艰难。然我大唐立国,扫平群雄,北却突厥,何曾惧过艰难险阻?戴公忧其耗费钱粮,动摇国本。然伏允今日敢扣我使节,劫我边民,明日就敢兵叩长安!若因一时之惜费,养虎为患,致使边疆糜烂,百姓涂炭,那才是真正动摇国本!儿臣犹记父皇昔日教诲:‘犯我强唐者,虽远必诛!’此非虚言,乃立国之魂,安邦之魄!”

他深吸一口气,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金石交击般的铿锵:

“伏允老贼,欺我大唐新立,欺父皇仁厚!今日,若再行姑息,何以告慰被掳边民?何以告慰被囚使节?何以震慑四夷?何以立我大唐万世之威?!儿臣李承乾,身为储君,见此国辱,五内俱焚!恳请父皇,授儿臣以节钺,许儿臣领兵出征!儿臣愿效卫霍之志,提三尺剑,率虎贲之师,犁庭扫穴,踏破伏俟城!不擒伏允,不雪国耻,誓不还朝!”

最后几句,他几乎是吼出来的。话音落下,整个太极殿落针可闻。所有人都被这位年轻太子身上爆发出的凛冽杀气与磅礴气势所震慑。他那份引而不发的“冷”,此刻尽数化作了破阵杀敌的“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