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灯划破夜色,陈默靠在后座,手心捏着最后一片葡萄糖。他闭着眼,呼吸缓慢,但大脑没有停。星轨的数据流仍在体内循环,修复神经的损耗。副驾驶上,林小满靠着窗,手里还攥着那块带蓝痕的金属片。她的手指微微动了一下,像是在回忆什么。
李维坐在前排,背包搭在膝盖上。Ep模块已经烧毁,外壳发黑。他没说话,只是把线路一根根拆出来,塞进随身的工具袋。车子驶过县城边缘的旧桥,铁架发出轻微震动。
两小时后,三人走进实验室。
这里原是县中学的物理教研室,如今被彻底改造。墙上挂着量子天线阵列的控制面板,中央平台是一组环形传感器,连接着地下三米深的冷却系统。空气中有股淡淡的臭氧味,来自刚重启的主机。
陈默脱下校服外套,挂在门边。钢笔插在胸前口袋,笔尖泛着微弱的光。他走到主控台前,输入密码。屏幕亮起,显示“系统自检中”。
“先恢复南太平洋方向的监测。”他说。
李维点头,把改装过的增幅器接进接口。天线缓缓转动,对准坐标区域。这组设备原本用于追踪魔法波动,现在被重新编程,用来捕捉异常信号。
林小满坐在终端前,启动量子传感器。她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调出基础参数。屏幕上出现波形图,杂乱无章,全是背景噪声。
“信号太弱。”她说,“可能需要更高灵敏度。”
“用共振模式。”陈默说,“跳过常规滤波。”
林小满调整频率阈值,切换到非线性采样。几秒后,波形突然稳定下来。一段极低频的脉冲信号出现在画面中央,间隔精确,每1.3秒一次。
“这不是自然信号。”李维盯着数据流,“周期性太强,而且……它在变化。”
陈默走近屏幕。星轨开始运行分析程序。0.3秒后,反馈信息涌入脑海。这段信号包含多层编码结构,底层频率与魔法能量共振曲线高度吻合。
“不是地球技术。”他说。
林小满放大波形细节。在脉冲间隙中,她发现一组嵌套序列。它们不像数字代码,更像某种符号排列。她调出对比图库,尝试匹配已知符文体系。
“不对。”她低声说,“这不是我们见过的任何一种。”
陈默伸手接过鼠标,手动提取那段序列。他让星轨将其转化为三维投影。图像在空中展开,呈现出螺旋状的几何结构,每一圈都带有细微的能量节点。
“它在传递信息。”林小满说,“而且……我能感觉到一点‘意图’。”
李维皱眉。“你感觉?”
“就像有人在看着我们。”她没抬头,“不是监视,是……等待。”
陈默没回应。他打开离线模式,切断所有外部网络连接。然后调出星轨的记忆库,搜索早期记录。高三那年,他在笔记本上画的第一张符文草图被调了出来。
两幅图像并列显示。
投影中的外星符号,与草图的初始结构完全一致。只是后者是二维线条,前者是高维展开。
“他们看过我的设计。”陈默说。
“不可能。”李维摇头,“那本子从没离开过你身边。”
“但它存在的那一刻,就被记录了。”陈默看着投影,“也许不是现在,而是未来某个节点,他们回溯到了起点。”
林小满忽然站起身,走到传感器旁。她把手贴在接收端口上,闭眼感受。几秒后,她睁开眼。
“信号里有知识片段。”她说,“很零碎,但能读取。第一段讲的是……空间折叠原理,结合了量子隧穿和高维拓扑。”
陈默立刻下令:“保存所有数据,建立隔离区。”
李维迅速设置防火墙,将信号流导入加密舱。主机嗡鸣运转,开始逐层解码。初步结果显示,这段信息涉及能源、通信、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技术水平远超当前人类认知。
“这不是警告。”林小满轻声说,“也不是攻击。”
“是邀请。”陈默说。
“谁会邀请我们?”李维问,“就因为我们干掉了暗鸦?还是因为我们搞出了魔法引擎?”
“都不是。”陈默盯着星图,“是因为我们走到了这一步——科技和魔法融合的临界点。他们一直在等这个信号。”
林小满调出信号来源方向。经过三角定位,最终锁定一片空域:半人马座a星系外围,距离地球4.37光年。
“四光年多。”她说,“信号传到这里,用了四年多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