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维按下开关,嵌入墙体的能量晶体缓缓亮起蓝光。监测屏上,频率曲线平稳上升,直到第47秒,数值突然跳动,从47.1赫兹飙升至53.6。
“不对!”林小满扑到屏幕前,“变压器在共振!”
李维立刻切断电源,但迟了半秒。整个县城东部的照明系统闪了一下,三所中学的网络同时掉线。
电话铃声在十分钟内响个不停。
教育局值班室直接打到了校长办公室,质问是否私自改装电路。供电所派人来查线路负荷,拍下配电箱照片带走。更有家长在校门口议论,说这届高三班主任何时不管学生搞这些“歪门邪道”。
夜里九点,陈默坐在办公室灯下,面前摊着李维刚传来的数据分析报告。问题出在一个隐藏谐波上——他们忽略了地下水管道对低频电磁场的导引作用,导致能量扩散路径偏移。
他抬起手,钢笔尖在桌角轻划,一道无形屏障瞬间展开,隔绝了外界声源。这是星轨提供的短距静默场,耗能极高,只能维持三分钟。
“不能再靠临时补救。”他说。
林小满坐在对面,文化衫袖口磨出了毛边。“我已经改完白皮书,把这次事故归因为‘老旧管网与新型设备耦合失配’,建议设立缓冲测试区。明天我就去找校长,申请一间物理创新实践室。”
“够用。”李维靠在门框上,“我把守望者的监控层级升到三级,以后只要检测到超过45赫兹的输出,自动降频并生成假日志。新版本叫v0.3,今晚就能上线。”
陈默收起钢笔,感觉太阳穴一阵发紧。他摸出一颗葡萄糖含片放进嘴里,等那股甜味化开,才开口:“从现在起,我们不再被动应对。每一个环节都要预设失败方案,每一步行动都要留下退路。”
张建国一直在旁边听着,这时翻开随身的日志本,写下一行字。
第二天清晨,县一中公告栏贴出通知:即日起成立“启明科技实践小组”,面向高二、高三招募对物理应用感兴趣的学生,每周五下午开展拓展课程,内容涵盖电路设计、能源管理与基础编程。
没人知道,这份申请表背后附带了一份加密协议。
当晚十一点,李维的宿舍电脑屏幕亮着,命令行界面不断滚动代码。最后一行输入完成后,他按下了回车。
【守望者v0.3】已激活
分布式节点:3(本地服务器、教学楼备份终端、张建国办公室旧笔记本)
预警响应时间:<0.8秒
数据掩护机制:启用
他合上电脑,抬头看向窗外。工地上,博物馆的地基已经打好,几盏探照灯照亮夜空。
同一时刻,林小满在台灯下修改实践课教案。她在“实验安全须知”一栏加了一句:“所有设备操作必须两人以上在场,禁止单独调试高频模块。”
陈默躺在床上,闭着眼,意识与星轨连接。一段新的架构图正在生成:感知—解析—转化—应用—反馈—重构。这不是防御,是体系。
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
但他不再是一个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