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指尖还在颤抖,钢笔悬在半空,笔尖残留着刚才划出的逆向符文余温。那道公式——∫(0→∞) e^(-x2) dx = √π \/ 2——已沉入能量矩阵深处,化作一道核心脉络,如同活物般搏动。他的视野边缘仍泛着灰暗,血糖监测器早已停止震动,身体靠着意志硬撑,像一根绷到极限的弦。
星轨的推演声低得几乎听不见,进入低功耗模式的提示在意识底层闪烁:“需补充葡萄糖与深度睡眠。”他没理会。现在不是休整的时候,压制只是暂缓,真正的结构才刚刚浮现。
头顶的黎曼函数图像并未消散,而是开始重组。符号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某种拓扑规律连接成网,层层嵌套,形成一个不断自我折叠的能量矩阵。空气中有种无形的波动扩散开来,他的左手突然传来一阵迟滞的触感,仿佛被什么拖拽了半拍——五秒后的未来触觉,提前抵达。
右眼视野里,三分钟前的画面还在重播:他自己拔起钢笔,笔尖划破虚空。过去与未来的残影交错叠加,意识像被撕成两半。
“维度折叠波……”他低声说,声音干涩。
这不是攻击,是重构。整个数学战场正在将现实感知打碎,重新编排时间与空间的顺序。若放任其演化,他的神经信号会被彻底错位,意识永久滞留在高维夹缝中。
他咬破舌尖,痛感刺入大脑,强行唤醒生物节律。紧接着,他命令星轨启动“生物节律锚定程序”,以林小满项链的共振频率为基准,校准自身神经信号的时空坐标。一串微弱的共鸣从量子纠缠通道传来,像是遥远的回响,却足够稳定他的意识场。
感知错位逐渐缓解。
他抬起钢笔,笔尖轻点虚空,开始绘制新的符文。这一次不是防御,而是解析。莫比乌斯环与克莱因瓶的复合结构在空中缓缓成形,线条流转,吸收着他体内残存的火种能量。符文亮起的瞬间,数学压制场开始转变,化为“重构解析器”。
能量矩阵的十一维连接节点逐一显现,像星辰般悬浮在虚空中,彼此以非欧几何的方式相连。每一处节点都释放出不同的数学势能,有的偏向群论,有的倾向纤维丛理论,而核心处,则隐隐透出魔法共鸣的频率。
“拓扑与魔法的双重条件……”他喃喃,“这不是单纯的数学构造,是初代魔法师留下的技术遗产。”
他立刻通过量子通道向现实端传递加密指令。林小满正靠在实验台边,脸色苍白,但意识未失。她将项链贴在量子共振板上,血脉中的古老基因印记被激活,一股温润的能量顺着通道注入陈默体内。
数学-魔法转换链,建立。
他不再依赖星轨的连续推演,而是将黎曼流形、同调代数、纤维丛理论编织成符文锁钥,逐层破解矩阵外层的递归嵌套结构。每解开一层,能量矩阵就轻微震颤一次,仿佛在抵抗入侵。
第七层解开时,中心终于显露——一枚悬浮的十一维超立方体,表面流转着初代魔法师的符文印记,内部嵌套着完整的时空重构协议。
“找到了。”他低声道。
但问题接踵而至。核心节点设有“意识纯度检测”,系统判定他为“复制型思维”——长期依赖星轨推演,缺乏原创性数学直觉。他若强行触碰,反噬程序将立即触发,引发维度坍缩。
他闭了闭眼,脑海中闪过张建国的身影。那个总拿着保温杯、在讲台上手写教案的老教师,曾在一次物理课上,用粉笔推导出一个未发表的场论模型。那是纯粹的创造,未经训练,未被记录,只存在于他的思维深处。
“星轨,模拟张建国脑波模式,生成意识投影。”他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