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办公室的灯一直亮到深夜。孙明盯着银行发来的结算通知,眉头紧锁。原定拨付至英国试点的首期宣传款项,因英镑兑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4.3%,实际到账金额缩水18%。更糟的是,跨境支付系统显示“处理中”,预计延迟四十八小时。
他调出上一章的现金流模型,逐行检查参数。预算拆解精细,阶段分明,却唯独没有设置“汇率浮动阈值”。他输入最新数据,模型立刻跳出红色预警:若汇率持续波动,第二阶段预算可能无法覆盖实际支出,资金链将在第四十五天出现缺口。
“六十天窗口,不只是他们的时间,也是我们的。”他低声自语,手指在键盘上敲下“新增风控参数”指令。
他立即联系财务风控专员,要求在模型中加入两项新机制:一是“跨境支付延迟预警线”,一旦款项未在七十二小时内到账,自动触发备用资金预案;二是“汇率对冲预案触发点”,当单一币种波动超过3%,系统自动提示锁汇操作。
“我们能控内部,控不了市场。”风控专员提醒,“如果英镑继续跌,就算锁汇,购买力也回不去。”
孙明点头,却未停下操作。他重新核算三阶段拨付比例,在第一阶段预算中额外划出5%作为“汇率缓冲池”,并设定自动调用规则。文件加密上传时,他在备注栏写下:“若汇率波动持续超五日,立即启动二级预案。”
他靠在椅背上,目光落在桌角的U盘上。那是上一章他亲手加密的模型备份,曾以为万无一失。如今,现实用一道数字裂缝告诉他:再精密的计划,也挡不住外部世界的震荡。
赵宇、林娜、孙明在作战室再次汇合,时间比上一次提前了两小时。
“技术组已重设权限,文档输出与代码调试完全隔离。”赵宇汇报,“但张工建议建立双线监控,我认为有必要。”
“宣传组开始测试梯度植入方案。”林娜翻开新话术模板,“全称保留,但增加解释层。问题是,客户会不会觉得啰嗦?”
“财务模型已更新,加入汇率缓冲和支付延迟预警。”孙明补充,“但缓冲池只能撑十天。如果市场持续波动,六十天窗口可能提前关闭。”
三人沉默。上一章的进度条曾让他们感到掌控,如今却像一道虚影,背后是人力、认知、市场的三重暗流。
“我们以为轨道铺好了。”赵宇看着主屏幕,“但现在发现,有些车轮还没对准轨。”
“术语落地不能靠硬塞。”林娜盯着话术模板,“客户不是机器,他们听不懂‘基于’,但他们能听懂‘这是为了您’。”
“资金不是数字,是时间。”孙明合上笔记本,“我们算得了投入,算不了波动。六十天,不只是等他们签字,也是等市场别再变。”
赵宇走到白板前,写下“资源、品牌、财务”三个词,与上一章一模一样。但他没停,继续在每个词后面加上“失控风险”四字。
“我们布了阵,但阵眼还没稳。”他转身,“明天开始,技术组提交双线任务日报,宣传组每小时收集一次话术反馈,财务每晨八点更新汇率动态。问题不是终点,是信号。”
林娜翻开笔记本,在“梯度植入”旁写下“客户第一句反应记录”。孙明打开新模型,在“缓冲池”下方标注“每日动态评估”。他将进一步落实双线监控相关待办事项。
主屏幕的进度条仍停在38%,无人去动它。作战室的灯光稳定,数据流在后台无声滚动。
林娜忽然抬头:“如果客户问我们是不是樊星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