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递过名单,陆轩一眼锁定一个名字——山本产业株式会社顾问团成员。他指尖在那行字上停留两秒,随后在笔记本上写下:“储备库A级,优先接触京都大学在读生,尤其是导师与山本有关者。”
“你是想……反向渗透?”张涛问。
“不是渗透,是布局。”陆轩合上笔记本,“他们想用技术断层困死我们,我们就用人才断层反制他们。让他们的‘自己人’,变成我们的‘未来’。”
当天下午,双轨计划正式启动。
林娜带领招聘专班进驻三大科技园区,宣传资料上赫然写着:“参与国家级绿色能源项目,定义下一代材料标准。”展位前人流如织,简历如雪片般飞来。
与此同时,赵宇在樊星阁总部组织“研修班”首期选拔。三十名年轻成员坐在阶梯教室,面前是统一配发的平板。课程表上,第一课是《数据建模基础》,讲师栏写着“张涛”。
“过去,我们靠拳头开路。”赵宇站在讲台前,“现在,我们要靠脑子立身。谁能跟上这趟车,谁就是樊星阁的下一代脊梁。”
李刚坐在角落,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公式,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旧校服袖口的磨损处。他曾是班里打架最狠的那个,如今却连一道简单的函数题都看不懂。他起身走到窗边,看见楼下新来的实习生穿着白大褂走进实验室,胸前挂着工牌,步履从容。
“这就是……未来的兄弟?”他低声自语。
陆轩站在办公室,审批着人才专项预算。笔尖划过“特殊联络费”一栏,用途写着:“高校关系拓展”。他签字,却在名单末尾,加了一个名字——京都大学国际交流处主任。
“从今天起,”他对林娜说,“所有与日本高校的接触,由我亲自过问。”
林娜点头欲退,陆轩又叫住她:“通知张涛,那封匿名邮件,不要拆解,也不要屏蔽。让它留在系统里。”
“为什么?”
“既然有人想看,”陆轩目光如铁,“那就让他们看清楚——我们是如何把一颗废子,走成杀局的。”
夜深,张涛回到数据室,重新打开实验日志。那句“不可逆结构重组”的备注仍在,像一道未解的咒语。他调出人才储备库初稿,在A级名单中圈出一名京都大学在读生,备注写道:“导师为山本产业顾问,建议重点接触。”
他正要关闭文档,右下角突然弹出新邮件提示。
标题:《关于晶格补偿变量的三点补充建议》
发件人:未知
附件:x-7_theral_Stability_odel_v2.enc
鼠标悬停在下载按钮上方,张涛的呼吸微微一顿。
他的指尖缓缓移向键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