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继承千亿遗产后,我靠预知躺赢全 > 第26章 北极科考邀请,技术大显身手

第26章 北极科考邀请,技术大显身手(1 / 2)

第26章:北极科考邀请,技术大显身手

江城刚入秋,早晚就透着股凉劲儿,星辰科技顶楼会议室的空调却没开——不是舍不得电费,是刚进门的几位客人身上带着的寒气,比空调风还冷。领头的张队长穿着件深蓝色的冲锋衣,袖口还沾着点没化的雪渣,手里捧着个厚得能当砖头的文件夹,一进门就直奔林晚,语气急得跟火烧眉毛似的:“林总,这次来真是给您添麻烦了,但我们实在没办法——北极黄河站的供电快撑不住了,急需一套能在零下四十度极寒环境里扛住的光伏系统,全行业打听下来,就你们星辰的‘星能’系列敢说这话!”

林晚赶紧把人往沙发上让,秘书刚泡好的热茶递到手里,杯壁瞬间就凝了层白雾。张队长没心思喝,翻开文件夹的手都带着点抖,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打印的用电数据,还有几张黄河站的照片:照片里,孤零零的白色建筑立在白茫茫的冰原上,旁边堆着比人还高的柴油桶,发电机的烟囱冒着细细的黑烟。“您看,”他指着照片,“黄河站现在全靠柴油发电机供电,可北极冬天是极夜,连着一两个月没太阳,柴油得靠破冰船运,遇上暴风雪,船进不来,发电机说停就停。去年冬天,我们监测极光的设备断了三天电,攒了半个月的数据全没了,心疼得直跺脚!”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年轻科考队员补充道:“我们也试过国外的光伏设备,号称能抗零下三十度,结果到了北极,面板直接冻裂了,转化率连百分之二十都不到。后来听说你们‘星能-6’在东北漠河做过低温测试,零下三十五度还能正常运行,我们就抱着最后一点希望来找您了——不光是为了科研,用光伏还能少烧柴油,北极的冰原可经不起污染啊!”

林晚盯着照片里的柴油桶,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口袋里母亲留下的旧笔记本——上次在非洲看到玛丽的光伏修理店时,她就想着,母亲当年要是能用上这么抗造的光伏技术,在非洲的工作肯定能顺利不少。现在听到北极的困境,心里一下子有了谱:“张队长,这事我们接了。‘星能-6’研发时特意加了低温适配涂层,还装了预热系统,漠河的测试数据你们应该看过,北极虽然更冷,但咱们再调整下支架角度,应该没问题。”

这话刚说完,会议室里的科考队员们瞬间松了口气,张队长激动得差点把热茶洒了:“真的?太好了!林总,您真是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林晚转头喊来技术总监老周,声音干脆:“老周,把‘星能-6’的低温测试数据、组件图纸全调出来,再让小吴他们团队准备一套适配北极极昼光照的光伏组件——就是加了聚光膜的那款,三天后咱们跟科考队一起出发。”

老周愣了一下,赶紧点头:“好嘞!不过林总,您也要去?北极那地方可不是闹着玩的,零下几十度,风跟刀子似的,您这身子骨……”

“必须去。”林晚打断他,眼神落在刚进门的小吴身上——这小伙子刚毕业一年,低温涂层就是他带着团队熬了三个通宵搞出来的,当时总担心技术没用武之地,开会时都不敢大声说话。“小吴他们研发的涂层,得让他们亲眼看看在北极怎么用,不然光看数据,哪有现场来得实在?”

小吴站在门口,听到这话脸一下子红了,攥着手里的技术手册,声音有点发颤:“林总,我……我肯定好好干,保证咱们的光伏板在北极能启动!”

接下来的三天,星辰科技上下忙得脚不沾地,技术团队连夜调整光伏组件参数,采购部紧急采购抗寒物资,而林晚家里,也弥漫着一股“打包行李”的热闹劲儿。

念念知道妈妈要去北极,趴在书桌前画了一下午,最后举着张彩笔画跑过来:“妈妈!你带着这个去北极!”画纸上,一个穿厚衣服的小人站在亮黄色的光伏板旁边,旁边有只圆滚滚的北极熊,头顶还飘着绿色的极光,背面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妈妈注意保暖,早点回来,给北极熊看光伏板!”

林晚蹲下来,把画小心地放进随身包里,在女儿脸上亲了口:“好,妈妈一定带着念念的画,让北极熊也看看咱们的光伏板。”

陆哲则在旁边收拾行李箱,暖宝宝塞了满满一抽屉,防风镜、雪地靴、加厚羽绒服堆了一床,还特意把大姑做的炖肉罐头装了两箱:“北极那边没什么好吃的,饿了就热罐炖肉,别总吃压缩饼干。每天记得给我报平安,要是遇到暴风雪,别出去瞎跑,等我协调资源。”

大姑也在厨房忙活,煮了好几斤茶叶蛋,装在保温盒里:“茶叶蛋抗饿,还能补充营养,你带着路上吃。到了那边别硬扛,身体是本钱,实在不行就跟家里说,咱们再想办法。”

三天后,林晚带着星辰的技术团队,跟着科考队一起登上了“雪龙2号”科考船。船缓缓驶出港口,朝着北冰洋的方向开去,站在甲板上,能看到远处的海水渐渐从蓝色变成深灰色,偶尔有海豹趴在浮冰上晒太阳,小吴和几个年轻技术员趴在栏杆上,眼睛瞪得溜圆,既兴奋又紧张。

“林总,您说咱们的光伏板,真能在北极启动吗?”小吴搓着手,风吹得他脸通红,“我之前在漠河测试时,零下三十五度已经是极限了,北极零下四十度,万一涂层不管用怎么办?”

林晚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远处的浮冰:“放心,咱们的涂层里加了石墨烯,能自动调节温度,就算外面冻成冰疙瘩,里面的电路也能保持在零度以上。而且咱们还装了预热系统,跟汽车的预热功能一样,通电就能加热,肯定没问题。”

老周也凑过来,从包里掏出个平板电脑,上面是北极的气象数据:“我查了未来半个月的天气,前几天都是晴天,正好适合搭建光伏站,等咱们建好,正好赶上极昼,能储存足够的电应对极夜。”

经过五天的航行,科考船终于抵达了北极黄河站。刚下船,刺骨的寒风就裹着雪粒打在脸上,跟小刀子划似的,呼气瞬间变成白汽,没多久睫毛上就结了层霜。科考站的队员赶紧递上厚厚的冲锋衣、雪地靴和雷锋帽:“快穿上!这衣服是特制的,能抗零下五十度,不然再站一会儿,耳朵都能冻掉!”

林晚和团队顾不上搓手取暖,跟着张队长去勘察光伏站的选址。选好的地方在科考站旁边的一片空地上,冰面硬得跟钢板似的,脚踩上去“咯吱”响,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得人睁不开眼,得戴墨镜才能看清东西。老周拿出光照检测仪,蹲在地上测试,嘴里念叨着:“极昼的时候每天能有二十个小时的光照,正好能给储能电池充电,就是雪的反射光太多,得把光伏板的角度调大些,不然会影响吸收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