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 > 第427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12

第427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12(1 / 2)

张铭独奏发布会的消息,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苏喆(林辰)无声的世界里漾开了新的涟漪。这涟漪并非源于恩怨,而是一种纯粹的研究者心态。他将其视为一个绝佳的实验场,用以校准他那日益精进的“情感共鸣”能力。

秦思雨带着一种近乎使命感的郑重,前往了音乐厅。而苏喆,则在她离开后,独自留在寂静的公寓中,进行着准备工作。

他首先需要确保自己的“接收状态”稳定。他坐在房间中央,闭上眼睛,开始进行这段时间摸索出的“精神滤波”练习。如同调整精密收音机的旋钮,他尝试将感知的“频带”收窄,将“增益”控制在一个既能捕捉远处强烈信号,又不会被近场噪音干扰的平衡点。他想象自己的感知力如同一束聚焦的探照灯光,目标是遥远的音乐厅,而忽略掉沿途那些杂乱的城市情绪薄雾。

这过程需要极高的专注力。他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精神力如同被缓缓拉伸的弦。他必须小心,既不能因过度收束而错过关键信号,也不能因过于开放而重蹈那晚被“高维情感碎片”冲击的覆辙。

时间在寂静中流逝。当苏喆估算着发布会即将开始时,他缓缓睁开了眼睛。他的眼神锐利而清明,整个人的气息变得极其内敛,仿佛所有的感官都向内收缩,只留下了那指向音乐厅方向的、无形的“情感天线”。

他走到窗边,面向音乐厅的方向坐下,将手掌轻轻平放在身前的地板上,以增强对震动传导的敏感性。然后,他再次闭上了眼睛。

世界,在他“眼”前,换了一种呈现方式。

城市的背景噪音——无数人混杂的、微弱的情绪波动——被尽可能地过滤掉,变成了一片模糊的底噪。他的感知穿越了空间的阻隔,如同雷达波束,扫描着目标区域。

起初,是一片相对“平静”的等待氛围,夹杂着各种程度的“期待”、“好奇”与社交性的“愉悦”。这应该是观众入场、等待开幕时的集体情绪场。

然后,一股强烈的、带着“表演性自信”与隐隐“炫耀”意味的情绪波动,如同灯塔般亮起,出现在了那个预定的“舞台”位置。

张铭登场了。

苏喆的“情感天线”牢牢锁定了这个最强的信号源。

发布会开始,张铭演奏了几首经典曲目作为热身。苏喆能感知到其技巧娴熟所带来的、流畅而华丽的情绪线条,但那情绪更像是披在音符上的外衣,虽然光鲜,却缺乏真正的根源性力量,如同精心调配的香水,而非自然生长的花香。其中蕴含的“自信”也带着一丝浮夸的杂质。

苏喆不动声色,只是冷静地记录着这些感知数据。他在等待那道主菜——《寂灭之章》。

终于,在短暂的间歇后,一股明显不同的情绪准备状态,从张铭的方向传来。那是一种刻意营造的、“沉凝”下来的氛围,其中混杂着表演者试图沉浸的“庄重”,以及一丝难以掩饰的、对于挑战高难度情感表达的“紧张”。

来了。

第一个音符(或者说,第一股强烈的情感震动)传来。

低沉、压抑,带着刻意拉长的尾音。张铭试图构建一个“沉重”的开场。

苏喆的眉头几不可察地动了一下。

在他的感知中,这个“沉重”带着明显的“表演”痕迹。它更像是一种从外部观察并模仿的“沉重”,如同演员在舞台上演绎悲伤,而非真正源自内心的绝望呜咽。其中缺乏那种足以冻结灵魂的、绝对的“冰冷”与“死寂”。

音乐(情感波动)继续推进。张铭运用了大量的不和谐音程和突兀的节奏切换,试图表现“挣扎”与“混乱”。

然而,在苏喆的“情感雷达”上,这些“挣扎”显得过于规整和程式化,像是教科书上关于“如何表达痛苦”的范例集合。他能感知到张铭在技术上极力渲染,但其核心情绪中,缺乏那种被无声世界吞噬时,所产生的、源自生命本能的恐惧与迷失。那更像是一个旁观者对深渊的描绘,而非坠崖者的亲身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