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科幻次元 > 快穿之我只想超脱啊 > 第420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5

第420章 音乐大师界(情感共鸣)5(1 / 2)

苏喆(林辰)指尖流淌出的“平静”旋律,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他扩展开的“情感共鸣”感知中漾开一圈圈无形的涟漪。他屏息凝神,全部心神都聚焦于捕捉外界那微弱的回响。

来了!

在那片由自身平静情绪所化的、稳定而柔和的情感场边缘,他再次触碰到了那股冰冷空洞的余韵。比上一次更清晰一些,如同隔着厚厚的冰层听到下方缓慢流动的水声。它确实来自隔壁,或者楼下,带着一种近乎死寂的麻木,对苏喆刻意散发的“平静”波动几乎没有反应,只是作为一种背景噪音般的存在。

这不是互动,更像是……一种情感层面的“化石”,一个凝固在时间里的创伤印记。

苏喆停止了弹奏。他需要更主动的方法。

他转向一脸困惑又带着关切的秦思雨,用手语结合口型,缓慢而清晰地询问:“隔壁,或者楼下,住着什么人?”

秦思雨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他会突然问这个。她仔细回想了一下,用手语回答:“楼下……好像住着一位独居的老教授?姓陈?听说是教哲学的,很少出门,也没什么声音。林师兄,怎么了?”

哲学教授?独居?很少出声?

这些信息碎片与苏喆感知到的那股“冰冷的空洞”和“麻木”似乎能对应上。那并非年轻人的激烈绝望,而更像是一种历经岁月沉淀后,对某种终极虚无的默认,是热情燃尽后的余烬。

苏喆指了指楼下,又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做了一个表示“思考”和“困扰”的复杂手势。

秦思雨眨了眨眼,努力理解着他的意思:“你感觉……楼下的人,不开心?”

苏喆点了点头。他无法解释“情感共鸣”的具体机制,只能将这种感知归结为一种失聪后可能被强化的、玄妙的直觉。

秦思雨脸上露出恍然和同情的神色。“陈教授确实挺孤僻的……物业说他家人好像都在国外,很久没见了。”她顿了顿,看着苏喆,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混合了好奇和使命感的光芒,“林师兄,你是想……做点什么吗?”

苏喆看着她眼中那纯净的、几乎不加掩饰的“助人”意愿,心中微动。他再次点头,然后指向钢琴。

他的意思很明确:他想用音乐做点什么。

秦思雨的眼睛一下子亮了。她虽然无法理解林辰是如何在失聪的情况下“创作”出那些直指人心的片段,更不明白他如何能“感觉”到楼下邻居的情绪,但她本能地相信,这位曾经的天才,正在尝试某种前所未有的、温暖的事情。

“我……我能帮上什么忙吗?”她用手语急切地问,身上散发出的“热情”与“期待”的情绪波动,像一小簇跳动的火焰。

苏喆需要她作为桥梁。他无法直接与那位陈教授沟通,也无法验证自己的音乐是否能产生预期的影响。秦思雨是此刻唯一能连接内外的人。

他示意秦思雨稍等,然后回到书桌前,拿起那个记录着“键位情感档案”的笔记本。他翻到新的一页,沉思片刻,开始以一种只有他自己能完全解读的、结合了符号、色彩和文字描述的方式,快速“谱写”起来。

他不是在写传统的乐谱,而是在设计一个“情感声波方案”。基于对陈教授那股“冰冷空洞”情绪的感知,他试图构建一段能够与之产生“共振”,并可能引导其发生转化的音乐。

他认为,直接播放欢快的音乐可能适得其反,如同在冰川上点火。他需要先“共鸣”,再“引导”。

他的方案分为三个部分:

1. **模仿与接纳(低音区为主):** 使用沉重、缓慢、带有绵长延音的低音和弦,模仿那种空洞和麻木的质感,传达一种“我感知到你的存在,我理解你的状态”的信息。这是建立初步的情感连接。

2. **引入微光(中高音区点缀):** 在低音的背景下,零星地、小心翼翼地加入一些清亮但不过于尖锐的高音单音,如同在黑暗中投入几颗遥远的星辰,象征“存在本身可能蕴含的微小意义”或“未被完全遗忘的记忆碎片”。

3. **平稳的流动(节奏与音型变化):** 让音乐整体保持极慢的速度,但在细微处加入极其缓慢的、如同呼吸般的节奏起伏和简单的音型重复,暗示生命本身缓慢但持续的流动感,对抗那种凝固的死寂。

他“写”得很慢,不时停下来,闭上眼睛,用手指在桌面上无声地敲击,模拟着震动的组合,感受着其可能引发的情感映射。这完全是一种基于内在感知的创作,颠覆了所有传统的作曲法则。

秦思雨安静地坐在一旁,不敢打扰。她看着林辰时而蹙眉沉思,时而在纸上写下她完全看不懂的符号,时而用手指在空中虚按。她只觉得此刻的林辰,身上散发着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力,那是一种超越了听觉障碍的、对某种更深层次奥秘的探索。

终于,苏喆停下了笔。他拿起那张写满了“天书”的纸,走到钢琴前坐下。他向秦思雨做了一个“仔细听,并留意楼下”的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