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名动公卿(1 / 2)

6-38

解元的光环,如同一轮骤然升起的骄阳,将苏喆彻底推到了京城舆论的风口浪尖。“永昌伯府庶子”、“十六岁解元”、“慧眼识画”、“仁厚重学”……诸多标签叠加在他身上,构成了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少年英才形象。往日门庭相对冷清的永昌伯府,一时间竟有些门庭若市之感。

拜帖和请柬如同雪片般飞入听竹轩,其数量和质量,远非中秀才时可比。邀请者不再局限于清流文士的小圈子,更多的是各部院官员、勋贵世家,甚至是几位皇子府上的属官递来的帖子,或是赏花,或是听曲,或是纯粹的文会雅集。

苏喆深知,这已不仅仅是学问交流,更是踏入京城顶级社交圈的开始,每一步都需如履薄冰。他依旧保持着谨慎,但与以往不同的是,他已无法全然回避。解元的身份赋予了他一定的自主权,但也带来了相应的社交义务。

在王氏和永昌伯的默许甚至鼓励下,他开始有选择地出席一些场合。

首次正式亮相,是在礼部一位侍郎府上举办的赏菊宴。宴会上冠盖云集,不乏二三品的大员和声名显赫的勋贵。苏喆一身月白儒衫,身形挺拔,面容清俊,在一众或老成或倨傲的宾客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他并未因年少得志而张扬,也并未因身份转变而怯场。举止从容,言谈有度,对长辈恭敬而不谄媚,对同辈谦和而不失风骨。当有人问及经义或策论时,他能对答如流,见解精辟;当话题转向风花雪月或朝野趣闻时,他则多听少言,偶尔插言,也必是言之有物,恰到好处。

这份远超年龄的沉稳与分寸感,让许多原本只是出于好奇或给永昌伯府面子前来寒暄的官员,都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

“此子温润如玉,锋芒内敛,假以时日,必非池中之物。”一位须发皆白的老翰林捻须赞叹。

“苏伯爷好福气啊,府上竟出了这般芝兰玉树。”另一位官员向永昌伯苏承宗恭维道。

苏承宗面上有光,心中亦是感慨万千。他这个几乎被遗忘的庶子,竟成了他如今在官场上最拿得出手的“招牌”。

在这样的场合,苏喆再次遇到了周墨。周墨同样中了举人,名次虽不如苏喆耀眼,也在前三十之列。他依旧穿着半旧的青衫,但气度愈发沉凝。两人相见,相视一笑。

“恭喜苏兄,独占鳌头。”周墨拱手,语气真诚。

“周兄同喜,你我皆跃过龙门,前路可期。”苏喆还礼。

交谈中,苏喆得知周墨并未投靠任何高门,依旧是独自赁屋居住,潜心备考。其风骨与志向,令苏喆心中更多了几分敬佩。周墨也隐约透露,已有清流官员对他表示出招揽之意,但他仍在观望。

“京城水深,各方势力盘根错节。苏兄如今名声在外,更需谨慎选择。”周墨低声提醒,意有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