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小试牛刀(2 / 2)

王氏得知消息,也颇为满意,又赏下了一套上好的文房四宝。老太太更是高兴,特意让琥珀送来一对寓意“必定高中”的银镢子,勉励他再接再厉。

苏喆本人却并无太多激动。县试只是敲门砖,他知道真正的挑战在后面。稍作休整,他便又投入到了府试的备考之中。

府试的难度和竞争远非县试可比。参考者多是各县筛选出来的佼佼者,其中不乏书香门第、累世宦族出身的子弟。考题也更加灵活深入,尤其注重策论,考察学子对时政民生的见解。

苏喆不敢怠慢,将更多精力放在了策论的研磨上。他通过卫弘和那个小小的文人圈子,收集近期朝廷邸报的零星信息和士林清议,结合杜先生的教导,分析时局,模拟答题。

府试如期而至。考场气氛比县试更为凝重。策论题目是关于近年来北方边境屡有摩擦,询问安边之策。这已超出了寻常童生的知识范围。

考场内响起一片细微的抽气声和笔杆敲击桌面的烦躁声响。许多考生面露难色,不知从何下笔。

苏喆却是心中一动。这题目,恰好触及了他某些遥远记忆的边界。他虽无具体的军事谋略,但历经数界,对“势”的理解,对人心、资源的权衡,有着超乎常人的洞察。他沉吟片刻,没有去空谈什么奇谋妙计,而是从“稳固民心”、“发展边贸”、“精练士卒”、“慎择将帅”等务实角度层层推进,论述了一个“稳”字当头,以守为基,徐图缓进的方略。文章朴实无华,但逻辑严密,考虑周详,透着一种与实际年龄不符的老成。

府试发榜,苏喆再次榜上有名,名次虽不如县试耀眼,排在乙等中游,但能在这强手如林的府试中稳稳过关,已足见其根基之扎实。

连杜如晦先生看了他默写出来的策论草稿后,都捻须点头:“不尚空谈,能务实际,此子……可造之材。”

连过县试、府试,取得了童生资格,苏喆在伯府内,已彻底无人再敢以寻常庶子视之。他用自己的实力,赢得了真正的尊重。

然而,苏喆的脚步并未停歇。

童生只是起点,他的目光,已投向了下一关——由朝廷学政主持的院试。

那将是决定他能否“进学”,取得秀才功名的关键一役。

回到书房,苏喆摊开院试可能涉及的经籍,眼神专注而明亮。

小试牛刀,锋芒初露。

真正的攀登,现在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