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花厅,只见一个面容清癯、身形单薄的青衫少年正局促地站在那里,见到苏喆进来,连忙上前一步,躬身长揖到底:“江宁卫弘,拜见七少爷!多谢七少爷当日高义,救我卫家于水火!”
他语气激动,带着真挚的感激。
苏喆虚扶一下:“卫公子不必多礼,请坐。当日之事,亦是各取所需,谈不上恩情。”
卫弘却坚持道:“对少爷而言或许是举手之劳,但对我卫家,却是雪中送炭!若非少爷派人寻访,家父临终前珍藏的手札亦无法重见天日,我卫家更是难以度过难关。此恩此德,卫弘没齿难忘!”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个扁平的木匣,双手奉上,“此乃家父生前最珍爱的一方古墨,虽非名品,却是祖上传下,聊表心意,万望少爷收下。”
苏喆看他神情恳切,不似作伪,便示意迎夏接过木匣。他并未立刻打开,而是与卫弘交谈起来。
一番交谈下来,苏喆得知卫弘是卫家仅存的嫡系子弟,家中败落后,他变卖了剩余家产,带着老仆来到京城,准备参加下一科的乡试,以期重振家门。他今日前来,一是感谢,二也是想看看,能否在京城寻个落脚之处或谋个馆席暂且安身。
苏喆看着眼前这个虽处境艰难却依旧不失风骨、努力求存的少年,仿佛看到了某些世界中的自己。他心中微动。
“卫公子既有志于科举,眼下可有着落?”苏喆问道。
卫弘脸上露出一丝窘迫:“暂……暂住在城南一家小客栈中,尚在寻访机会。”
苏喆沉吟片刻。他如今虽有些名声,但身边并无真正可信可用之人。这卫弘知根底(至少表面如此),有才学(能来赴考),且受了自己恩惠,若能施恩结下,或可成为一个助力。而且,资助寒门学子,传出去也是一桩美谈。
“我城外有一处小田庄,虽不宽敞,倒也清静。庄内还有几间空房,卫公子若不嫌弃,可暂居那里温书,也省了客栈的花销。”苏喆缓缓道。
卫弘闻言,先是一愣,随即大喜过望,起身就要再拜:“少爷大恩!卫弘……卫弘……”
“不必多礼。”苏喆阻止了他,“只是提供个方便罢了。望卫公子潜心向学,来日金榜题名,不负今日之苦。”
送走千恩万谢的卫弘,苏喆看着那方古墨,若有所思。
名声,已经开始带来实质性的资源和人际网络。他需要更加谨慎,也要更加善于利用这些资源。
然而,他并未放松警惕。苏明远那边的沉寂,更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他回到书案前,铺开纸张。
名声是护身符,也是催命符。唯有自身拥有足够的力量,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他提起笔,蘸饱了墨。
科举之路,或许,是该正式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