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风起江南(2 / 2)

“那……少爷可还有良策?”钱嬷嬷忍不住问道,语气带上了几分急切。寿宴之期越来越近,夫人嘴上不说,心里的火气却是一日大过一日,她们这些身边伺候的人都战战兢兢。

苏喆没有立刻回答,而是起身走到书案旁,拿起那方“寂雪”砚,在手中轻轻摩挲着,目光悠远,仿佛在透过这方古砚,与数百年前的画圣对话。

片刻后,他方缓缓开口:“嬷嬷,你回复母亲,请她稍安勿躁。寻宝之事,有时讲究一个‘缘’字,强求不得。让赵管事不必再执着于直接打听画作,那样目标太大,容易打草惊蛇。”

“那该如何?”钱嬷嬷疑惑。

“换个思路。”苏喆转过身,眼神清亮,“让他从‘人’入手。重点查访那些祖籍在北地,尤其是秦州一带,且于明末清初之际迁居江南,并以书画收藏闻名的徽商家族。或者,查访那些家族中曾有子弟在前朝担任过闲职宗室属官的。”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可以让他留意江南的装裱大家,尤其是那些有祖传手艺、擅长修复古画的铺子。一幅流传数百年的古画,不可能从未经过修复或重裱。或许,能从这些匠人那里,找到一些不为人知的线索。”

这是苏喆基于历史常识和逻辑的进一步推断。画作流转,必然与人相关,而修复痕迹,则是画作流传过程中无法完全抹去的印记。

钱嬷嬷听得眼睛渐渐亮了起来!对啊!直接找画难,找人、找修复的痕迹,或许就容易多了!七少爷这脑子,是怎么长的?竟能想到如此曲折却又合情合理的法子!

“老奴明白了!老奴这就去回禀夫人!”钱嬷嬷如同找到了主心骨,脸上的忧色一扫而空,匆匆行礼告退。

苏喆看着她离去的背影,轻轻将砚台放回原处。

他并不担心江南之行会彻底失败。他给出的方向是正确的,只要赵显不是太蠢,坚持下去,总会有收获。他现在要做的,就是持续提供“正确”的指导,不断加深王氏对他“不可或缺”的印象。

同时,他也在利用这段相对安稳的时间,默默地做着另一件事——通过迎夏、拾秋等人,以及偶尔前来“探望”的春桃旧识,不着痕迹地了解府内更多的人事关系,尤其是那位超然物外的老太太,以及几位嫡出兄姐的性情喜好。

他知道,仅凭“鉴画”一事,或许能保一时安宁,但要想真正在这深宅大院立足,甚至完成“扭转必死命运”的主线任务,他需要更牢固的根基和更广阔的人脉。

听竹轩是他的起点,但绝不会是他的终点。

江南的风,带着未知的消息,还在路上。

而伯府内的暗流,也从未停歇。

苏喆走到窗边,看着庭院中在春风里轻轻摇曳的翠竹,目光沉静而深远。

他就像一位耐心的渔夫,已经撒下了网,现在要做的,便是静静地等待,并在等待中,编织更坚韧的绳索,加固他的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