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都市重生 > 重生1989从闽南菜园子开始 > 第113章 她等的他再也回不来了

第113章 她等的他再也回不来了(2 / 2)

里面传出的,不再是咿咿呀呀的闽南戏曲,而是一个字正腔圆、带着金属般铿锵质感的声音,正用一种前所未有的严肃语调播报着:

“……中国人民解放军今日在台湾海峡……举行军事演习……此次演习,是扞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要行动……严正警告一小撮分裂势力……”

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像沉重的石头,砸在榕树下每一个人的心上,也清晰地传到了陈野和陈诚的耳朵里。

树下的人群异常安静,只有收音机的声音在回荡。偶尔有几句压得极低的议论飘进陈野耳朵里:

“……这阵仗,好多年没见喽……” 一个抽着旱烟的老伯,声音低沉得像蒙着一层灰。

“是啊,”旁边有人接话,语气里带着浓得化不开的担忧,“收音机里讲,就是因为那边不听话,瞎搞……”

“打?打就打,怕啥子嘛!”一个年轻些、脾气火爆的后生忍不住拔高了声音,带着点血气,“当年打鬼子那么难都过来了,还能让那帮数典忘祖的……”

后面的话被旁边的人拽了一下衣角,咽了回去。

陈野的脚步像被钉在了原地。台湾海峡……演习……

过年时在叶家大院感受到的那股低沉凝重的气氛,瞬间被勾了起来,沉甸甸地压在心头。那时候,他也听到了叶萱的舅舅们低声谈论着海峡对岸的局势,气氛严肃得连最活泼的林可依都变得异常乖巧。

他想起了叶萱的外公,那个午后被伍奶奶提起的陈连裕,那双含着温和笑意的眼睛里,掠过的那一丝极其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刻骨的思念,还有……深藏在岁月褶皱里、永不褪色的痛。陈野的心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了一下,闷得发慌。

恍惚间,他仿佛穿越了时空,看到了年轻时的伍奶奶。她站在温陵城喧闹又安静的街口,刺桐树下的她遮着油纸伞,鬓边簪着那朵寓意“一世无忧”的鲜花。温陵城的风吹乱了她的发丝,可那望向远方的眼神里,盛满了浓得化不开的担忧和牵挂,又如何能无忧?

对于伍奶奶来说每一次的送别,都像是在野火燎原的荒原上,种下一颗期盼的种子,期盼着那一线生机,却又不得不做好了……迎接最坏结局的准备……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知怎么的,白居易的这两句诗,带着一种悲怆又顽强的力量,在他脑海里盘旋、冲撞。渐渐地,它们不再是诗句,而是染上了悲壮的旋律和画面——伍奶奶送别时那欲语还休的眼神,烽火硝烟中模糊却坚定的身影,无数个在后方默默守候、望眼欲穿的背影……

陈野不由自主的想起一段带有悲怆、苍凉,却又蕴含着不屈力量的旋律碎片,关于伍奶奶的画面在心底悄然滋生、蔓延,他甚至能“听”到模糊的歌词在回响:

“她总坐在门前,手里拿着红花,

可她的那个他,只留下了一句话,

今生对不住……

她还绣着红花,盼着他能够回家……

野火烧,野火烧,烧干他墓前的草。

温陵城里的那个她,直等到白发苍老……”

陈野心里堵堵的,想哭却哭不出来,低垂着头,陈诚和阿水三兄弟还在前面没心没肺的玩闹着,回家的路,在夕阳下拉得格外漫长。陈野浑浑噩噩地走着,脑海里像一台老旧的放映机,不受控制地闪过重生以来经历的点点滴滴。

大姑婚礼上那铺天盖地的喜庆红色,与远处沉默伫立、见证无数悲欢的石条老屋形成的鲜明对比。

台风过境后,整个陈厝村一片狼藉,村民们脸上没有抱怨,只有沉默的坚韧,互相扶持着清理家园、重建生活的场景。

热闹的佛诞宴上,乡邻们围坐一桌,碗筷相碰的喧闹声中流淌着的,是最朴素的温暖和联结。

叶家大院那间安静的书房里,伍奶奶用最平静的语调讲述着往事时,眼底深处那一闪而过的、如星火般微弱却执着的微光。

甚至……许多多那咋咋呼呼喊出的“粑粑主权宣言”。为了维护林婉莹挺身而出的林子豪,此刻回想起来,都带上了一种孩童式的、笨拙却真挚的“守护”意味。

在要进院子的时候,陈野看到隔壁的阿婆佝偻着背,对着远方海峡的方向虔诚地烧香祈福的样子。

陈野经常看到已经八十多岁的阿婆坐在褪色的木门槛上,陈野听过奶奶说起过阿婆的故事。她生过三个儿子,每一次分娩的疼痛都被远方军号的锐响刺穿。最后一次送别时,最小的儿子才十六岁,背包带上别着她连夜缝的护身符,回头喊“阿嬷,等山那边太平了,我就回来耕田”。山风卷起黄土,吹散少年单薄的背影,也吹熄了她眼底最后的光。

脑海里骤然响起了温柔又坚韧、仿佛带着冲锋号回响的旋律,陈野忍不住躲回了房间偷偷哭了起来,阿婆的故事、伍奶奶的故事,还有给无数送丈夫送儿上战场妻子与母亲交织在一起,

“……她生了一个又一个,

都被号角的呼声吹走了,

山那边是什么?

是烈士的英魄,

是他们拼死保卫的新中国,

河那边是什么?

是绵延的战火,

她望着远方泪一滴滴的落

和平来了,他们走了,

她等的人再也回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