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旧地重游,看到灾后重建的进展,心里颇有感触。
她先找到当年一起救灾的志愿者领头人张大姐,张大姐现在已是社区服务社的工作人员。
通过张大姐,对本地的一些困难户有了初步了解。
“...那场灾难,我们这些幸存者想起来都还经常惊醒,大人还好,好多失去双亲的孩子...”
“张姐,您有时间吗,我想过去看看。”
“能,能,当然可以。”
陈姗姗跟着张大姐,走访了几户特别困难的家庭。
看到那些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如今由年迈祖辈抚养的孩子,她心里很不是滋味。
国家的基础保障虽然到位,但孩子们未来的教育和成长,依然需要社会力量长期的托举。
当年受灾范围很大,张大姐也只是知道他们本地这周边人的情况。
陈姗姗都留了学校的联系方式,有些孩子小学都没读完,就不读了。
虽然不能帮助所有人,但勿以善小而不为的道理她还是懂得。
她没有选择简单的一次性捐款,而是通过张大姐所在的社区服务社,建立了一个小型的助学通道。
她先是预留了一笔专项资金委托给社区服务社,由他们代为管理;
这笔钱不直接给家庭,而是根据每个孩子的实际需要,由服务社直接用于支付他们的学杂费、购买学习用品,甚至是一些必要的生活补贴。
这样能确保每一分钱都切实用在孩子身上。
陈姗姗留下了联系方式,请张大姐定期告知孩子们的情况。
而且每个接受资助的孩子,必须要有当地村委和社区的盖章证明,才可以。
虽然不能保证完全杜绝某些有心人的贪墨,但也已经是她当下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陈姗姗也留了一个心眼,每次留的钱不超过五万。
而且她也打算以后只要有时间,随时过来抽查下访被资助的孩子。
做完这些,从川离开,心里踏实了些。
她个人的力量有限,但能帮一个是一个。
即使这些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能读完高中,他们的人生也会有更多的选择。
这期间,她还去了树市,在这里她捐了两座小学,只等来年开春就能动工......
*
时间悄悄滑到12年的春节。
陈姗姗在桂省跟家人一起过了个年。
这才得知杜鹃和薛自明已经正式办下来离婚证。
至于会不会对薛自明的前途有影响,这些不是她们需要担忧的。
组织上对于杜鹃的情况也给了相应的帮助。
帮她在社区找了个工作,一来方便照顾孩子,二来,也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
她俩离婚的事,薛自明拖拖拉拉地拖了一年,才告诉薛父薛母。
听说老两口听到这消息后,当场就气背过去了,直接进了医院。
薛自明急吼吼地请假,回老家探亲。
两位老人,在医院醒来第一件事,就是要薛自明把杜鹃请回来,否则死不瞑目。
无奈,薛自明只好带着老人家的“命令”,求到杜鹃母女俩门前。
“鹃儿,算我求你,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