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能打开敌人暗网的钥匙。
两小时后,苏雪出现在实验楼门口。
她穿着浅色衬衫,怀里抱着一叠文件,像往常一样走进大楼。保安看了眼她的工作证,点头放行。
她径直上了二楼,拐进档案室。里面空无一人,她把文件放在桌上,从包里取出一个牛皮纸袋,抽出几张新的资料,开始整理。
这些都是她昨晚熬夜核对的内容。她把王振国过去五年的探视记录全部调出来,逐条比对。其中有三次,探视人填的是不同名字,但登记电话却是同一个。那个号码最早出现在三年前,曾被标记为“可疑联络号”,后来因证据不足未立案。
她把这些信息用红笔标出,又把周某的公司注册时间与王振国最后一次出境时间做了对照——两者相差不到一个月。也就是说,这家进出口公司很可能是在他回国后立即设立的。
正写着,门外传来脚步声。
她迅速把纸塞回纸袋,藏进文件堆里。
门开了,是技术组的小李。
“苏老师,您也在这儿啊?”小李笑了笑,“陈老师让我来取份测试报告,说放在这儿了。”
“在那边架子上,编号d-3。”她指了指角落。
小李过去翻找,随口说道:“最近怪事真多,昨儿东墙外那台信号接收器,听说是用老收音机改装的?谁这么干啊。”
“可能是同行想偷技术。”苏雪不动声色地接话。
“嘿,那也得懂行才行。”小李找到文件,夹进笔记本,“我们陈老师早有防备,现在连数据都不存本地了。”
他说完就离开了。
苏雪等脚步声远去,才重新拿出纸袋。
她继续写着,把所有线索串联成一条线:王振国策划泄密→通过亲属执行→利用贸易公司掩护→资金流向境外→技术被转移。
但中间还缺了一环。
到底是谁在境内对接?是周某本人,还是另有其人?
她写下最后一个疑问,合上纸袋,在封口处轻轻写了个“陈”字。
下午三点多,她离开档案室,走向实验室。
走廊里很安静,只有远处仪器运行的嗡鸣声。
她在门口停下,深吸一口气,推门进去。
陈默正盯着屏幕,听见动静抬起头。
她走过去,把纸袋放在桌上。
“补充了些新内容。”她说,“你看看。”
陈默打开纸袋,抽出那几页纸。
一行行看下来,他的目光停在最后一个问题上。
他抬头看她:“你觉得接头人是谁?”
“还不确定。”她说,“但我怀疑,就在我们身边。”
陈默没说话。
他想起早上那个电工。那人站在饮水机旁,低头喝水,左手自然垂下,疤痕朝外,像是故意让人看见。
可越是刻意,越容易露出破绽。
他把纸袋收进抽屉,锁好。
“明天。”他说,“我让技术组做个反向追踪,查查最近有没有异常数据外传的痕迹。”
“好。”苏雪点头,“我也会继续查。”
两人一前一后走出实验室,天色已经开始暗下来。
楼下传来学生的喧闹声,有人骑着车穿过广场,车铃叮当作响。
他们并肩走了一段,在楼梯口分开。
苏雪转身要走,忽然停下。
“陈默。”她叫住他。
他回过头。
“这次我们一起查。”她说,“别一个人扛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