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的手指轻轻拧动显微镜的调焦旋钮,齿轮残齿上的刻痕在镜头下渐渐清晰。那道痕迹安静地躺在金属表面,像一道被岁月遗忘的旧伤。但他心里清楚,这玩意儿远没有看上去那么简单。
耳后的皮肤还在隐隐发烫,像是被什么东西灼过。他没去碰,只是从工具箱里取出一块银灰色的屏蔽板,咔哒一声扣在实验台边缘,把整个设备罩了进去。电流接通的瞬间,仪器屏幕上的杂波立刻少了大半。
\"得抓紧时间。\"他对旁边穿制服的年轻人说,\"这东西要真连着远程信号,咱们现在就像举着灯笼站在黑夜里。\"
那人点点头,没多问,翻开记录本准备记录。
陈默深吸一口气,启动扫描程序。电子束细细扫过齿轮表面,一层层揭开金属的外衣。起初什么异常都没有,只有普通的磨损痕迹。可当扫描到第三层时,显示器突然跳出一段不寻常的反射波。
\"找到了。\"他轻声说。
放大十倍,再放大二十倍。原本以为是铸造瑕疵的地方,其实是一枚嵌入式纳米存储器,比米粒还小,外壳用特殊合金包裹,完美地融入了齿轮结构。要不是知道读取频率,任谁也想不到一个传动零件里能藏得下这么多信息。
\"这是怎么装进去的?\"公安人员忍不住问。
\"不是装进去的。\"陈默盯着屏幕,\"是长进去的。铸造时就埋好了,冷却成型后就跟齿轮融为一体了。\"
他凭着记忆输入一组密钥——\"KGb-047\"。
屏幕顿了一下,随即展开一幅三维网络图。无数红点分布在世界各地,从北欧海岸到中亚腹地,再到东亚港口,每个点都标注着坐标和代号。有些名字他听说过,比如\"塔林海运六队\",有些则是第一次见。
\"这是他们的据点。\"他说,\"准确说是'中转站'。情报在这里流转,物资在这里交接,人在这里消失。\"
公安人员脸色变了:\"全球性的?\"
\"不止。\"陈默滑动鼠标,放大波罗的海沿岸的一个标记,\"看这个频率编码,他们在用老式短波搭跳频网络。七十年代的技术,但改良过,抗干扰能力很强。一般人查不到。\"
\"你咋知道这么清楚?\"
陈默笑了笑:\"猜的。刚好以前修过类似的设备。\"
话音未落,实验室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另一名特警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平板:\"指挥部确认,所有目标地点已锁定,突击队三分钟后行动。\"
\"等等。\"陈默抬手,\"别用无线指令。他们一旦发现信号异常,会立刻启动自毁程序。\"
\"那怎么通知?\"
\"用这个。\"他取出一张空白光盘,把数据完整刻录后递过去,\"亲手交过去。另外,建议切断全市四百三十到四百五十兆赫之间的民用信号,这个频段最容易被用来远程引爆。\"
对方接过光盘,点头离开。
房间里安静下来,只剩下仪器运转的低鸣和屏幕刷新的滴答声。陈默靠回椅背,揉了揉太阳穴。耳后的灼热感非但没有消退,反而沿着头骨向后脑蔓延,像有只小虫在爬。
他没吱声,只喝了口凉透的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