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纸上烽烟?医理争锋(2 / 2)

散会时已近未时,炽热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演武厅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金黄的光斑。张大人满脸怒容,拂袖而去,他玄色补服的后摆扫过青砖,带翻了一个茶盏,发出清脆的响声,仿佛是这场激烈争论的余音。几个老医官骂骂咧咧地跟着走了,然而,却有七八个年轻医官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围到苏晚身边,急切地问道:“苏姑娘,酒洗要多少度数的酒?沸水要煮多久?”

林小满抱着药箱,匆匆追了出来,额角挂着细密的汗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我让人盯着李婶子了,明早天不亮就去看。” 他突然压低声音,神色警惕地说,“张大人方才出门时,我听见他跟王医正说‘太后那边得去通个信’——”

“苏姑娘留步。” 一道沉稳而温和的女声从廊下传来。

众人转头望去,只见柳嬷嬷扶着朱漆廊柱,静静地站在那里。她身着月白宫装,外罩着掐丝银线的坎肩,显得雍容华贵。鬓边的珍珠步摇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发出细碎而悦耳的声响。她身后跟着两个提食盒的小宫女,食盒里飘出桂花糕的甜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太后瞧着近日京郊瘟疫的折子,总念叨‘能少死个人是好的’。” 柳嬷嬷目光扫过苏晚案头的《消毒操作规程草案》,眼神中带着审视与关切。“方才在偏厅听了半会儿,这法子...... 可行?”

苏晚顿时觉得喉头发紧,一种紧张与激动交织的情绪涌上心头。她曾见过太后的画像,慈眉善目,然而此刻从柳嬷嬷嘴里听到 “太后” 二字,仍感觉仿佛有一团温暖而炽热的气息扑在心口。她赶忙翻开草案,手指微微颤抖地指给柳嬷嬷看:“火灼要见蓝焰,酒洗需是六十度以上的烧刀子,蒸煮得滚水漫过器具,再煮半柱香......”

“好。” 柳嬷嬷轻轻打断她,从袖中摸出一块羊脂玉佩,玉佩温润细腻,在阳光下散发着柔和的光泽。“这是太后给的凭信,明日辰时三刻,你带着草案去景仁宫偏殿。” 她转身正要离开,又回头补充了一句,“那李婶子的伤口,老身也让人盯着呢。”

暮色如纱,缓缓漫进医馆,将整个空间染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秦老的仆匆匆赶来,他依旧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短打,手中紧紧攥着一个油布包,指节上厚厚的老茧蹭得油布沙沙作响。“苏姑娘,我家老爷走前说,这信要等‘有人敢提火灼’的时候再给。”

苏晚接过信,展开一看,是秦老的笔迹,墨迹有些晕染,像是蘸着泪写就的。“永熙十年,端妃娘娘小产,老臣用未灼银针施针,致伤口生脓。太医院说‘是娘娘福薄’,可老臣知道,是针上沾了血......”

苏晚的手指在信纸上微微发抖,烛火摇曳,映着窗纸,将她的影子投在墙上,仿佛要与秦老当年那自责而无奈的影子叠在一起。她突然想起今日张大人离席时的怒容,想起柳嬷嬷袖中玉佩的温凉,想起林小满举着银针时眼中闪烁的坚定光芒。

一更梆子声悠悠响起,苏晚缓缓推开医馆大门。晚风轻轻拂来,卷着浓郁的槐花香扑面而来,远处皇宫的飞檐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宛如一幅神秘而庄重的画卷。

她轻轻摸了摸怀里的草案,又摸了摸袖中秦老的信,仿佛在触摸着医道传承的脉络与使命,轻声说道:“前辈,这一次,我要走得比您更远。”

后堂传来苏小川的哈欠声,混着林氏熬药的香气,那熟悉的味道仿佛是家的温暖港湾。苏晚转身关上大门,烛火在案头《急诊病例汇编》上轻轻跳动,将 “消毒三法” 四个字映得格外发亮 —— 那页纸底下,还压着半张空白的《太医典要》修订草案,墨迹未干的 “凡针、刀、碗、盏......” 几个字,正静静等待着她继续书写,开启医道变革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