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明末穿越,闯王一统 > 第203章 江山如画里,风物向秋潇洒

第203章 江山如画里,风物向秋潇洒(1 / 2)

时序已入深秋,南京城却依然沉浸在一片暖融祥和的气氛之中。阳光如同融化的琥珀,透过稀疏的云层,温润地洒在秦淮河粼粼的水波上,给两岸的亭台楼阁、垂柳画舫都镀上了一层浅金色的光环。

河水不急不缓地流淌,载着无数精美的画舫,舫如织锦,穿梭往来。丝竹管弦之声,悠扬婉转,仿佛自带粘性,贴着水面荡漾开来,与岸上店铺伙计清亮而不刺耳的吆喝、孩童们追逐嬉戏的纯真笑语、以及茶肆里说书人那抑扬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回的讲述声,完美地交织融合,谱写出一曲生动而真实的太平盛世乐章。

戚睿涵、白诗悦、袁薇、董小倩、刁如苑、刘菲含一行六人,自山东、江西一路行来,风尘仆仆,最终抵达了这南方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也是董小倩魂牵梦绕的故乡。站在高大的城墙下,仰望那历经风雨剥蚀却更显雄浑的城砖,每个人的心中都涌动着不同的情绪。

行走在宽阔平整、以青石板仔细铺就的街道上,但见坊市分明,区域功能清晰。店铺林立,旗幡招展,从经营文房四宝、古籍字画的雅舍,到售卖南北杂货、海外奇珍的商号,再到香气四溢的各色食铺,应有尽有。人流如织,士农工商,各色人等,摩肩接踵。贩夫走卒的吆喝声清晰洪亮,带着特有的南京腔调,却并不显得嘈杂刺耳,反而像是这城市交响曲中必要的节奏部分。

街边的空地上,几个总角孩童正围成一圈,灵巧地踢着毽子,那彩羽制成的毽子上下翻飞,划出优美的弧线;另有一两个在抖着空竹,嗡嗡作响,引来围观者阵阵低声的喝彩。茶楼酒肆里,敞开的窗户中飘出清越的琵琶声或悠远的笛音,偶尔夹杂着听众听到精彩处情不自禁的拊掌叫好。

更令人心生感触的是,街上来往的百姓,大多面色红润,步履从容,衣着虽非绫罗绸缎,却也整洁得体,脸上常挂着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惬意的笑容。这与众人脑海中,无论是来自历史记载还是董小倩昔日回忆里,明末那种惶惶不可终日、民生凋敝、愁云惨淡的景象,实在是判若霄壤,仿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这才是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应有的气象啊,”袁薇轻声感叹,她自然地挽起董小倩略显冰凉的手臂,试图传递一些温暖,“小倩,终于回到家的感觉如何?”她的声音柔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

董小倩停下脚步,目光缓缓扫过熟悉的街巷,眼中闪烁着极为复杂的光芒。那里面有重归故土的欣喜,有物是人非的怀念,更有一丝恍如隔世般的深沉感慨。她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秦淮河特有的、混合着水汽、泥土与两岸各色食物香气的味道,这是她记忆深处最熟悉的故乡气息。

她柔声回应,声音略带一丝哽咽,却又努力保持着平静:“变了,又好像没变。街巷的格局,这些老建筑的大抵轮廓,还是旧时模样。但这满城弥漫的精气神,这空气中流动的安宁与富足,却是天壤之别。”

她顿了顿,指向路边一个坐在自家店铺门槛旁,正耐心地握着孙儿的小手,在沙盘上一笔一划教认字的老者:“你看,袁姐姐,寻常百姓家,不仅衣食无忧,更有这份闲情逸致,在阳光下教导儿孙读书识字了。这在以前,即便是最繁华的时节,也是不可想象的。那时节,繁华总像是建立在流沙之上,带着几分末世将至的压抑与近乎绝望的奢靡。如今……如今这般,才是真正安居乐业,民心安稳的景象。”

白诗悦站在戚睿涵身侧,闻言接话道,她的目光也追随着董小倩所指的方向,语气中带着欣慰:“这一路行来,从山东到江西,再到这南京重地,所见虽风土各异,但升平景象却是共通的。田间稼穑有序,市井商贸繁荣,百姓神态安详。看来陛下与朝廷这些年,是真正做到了与民休息,发展生产,并非虚言。”

刁如苑作为曾经在商海搏击、经营实业的女老板,观察视角更为细致和务实。她微微颔首,补充道:“诗悦说得是,但还不止是农业恢复了元气。你们仔细看这市面,”

她伸手指点着沿街的店铺和摊贩:“商品种类之繁多,远超预期。除了我们传统就闻名遐迩的丝绸、瓷器、茶叶,那边摊子上摆着的,明显是来自南洋的香料、象牙工艺品,甚至还有泰西传来的自鸣钟、玻璃镜等新奇玩意儿。可见朝廷开放海禁,鼓励海外通商的政策,确实极大地带动了民间经济的活力。而且你们注意到没有,这市场秩序井然,坊市管理得当,并无强买强卖、欺行霸市之象,巡街的差役举止也颇规矩。这南京府的治理水平,堪称上乘。”她的分析总是这样条理清晰,切中要害。

众人信步而行,不知不觉便来到了夫子庙一带。这里更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仿佛整个南京城的烟火气都汇聚于此。各色小吃摊贩沿着街道两侧排成长龙,各种香气——油炸食物的焦香、汤羹的鲜香、糖料的甜香、肉食的醇香混合在一起,形成一股极具诱惑力的力量,弥漫在空气中,刺激着每个人的味蕾。

鸭血粉丝汤在巨大的陶锅里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奶白色的汤汁诱人无比;油光发亮、肉质紧实的盐水鸭整齐地挂在钩子上;小巧玲珑、皮薄馅足的小笼包在蒸笼里冒着腾腾热气;金黄酥脆的如意回卤干、造型可爱甜糯可口的梅花糕……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刘菲含虽是理科生出身,平日里更注重逻辑与数据,此刻面对这活色生香的美食盛宴,也忍不住食指大动,平日里那份冷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她拉着白诗悦和袁薇的衣袖,语气中带着难得的雀跃:“早就听说南京小吃甲天下,今天说什么也要一饱口福,我们从街头吃到街尾怎么样。”她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引得众人都笑了起来。

戚睿涵看着她们兴奋的样子,脸上也露出温和的笑容,他向来尊重并享受同伴们的这份纯真快乐,便由得她们前去挑选品尝。他自己则与似乎心事更重、步履稍缓的董小倩并肩走在稍后。他看着眼前这派生机勃勃、安定繁荣的景象,心中亦是感慨万千,思绪不由得飘远。

他想起了原时空历史中,不久之后清军南下,那“扬州十日”的尸山血海,“嘉定三屠”的惨绝人寰;想起了南京作为南明弘光政权首都那短暂而混乱、醉生梦死的岁月;想起了剃发易服令下,汉家衣冠的沉沦,精神脊梁的折断……那一幕幕,与他眼前所见的安宁画卷,形成了无比尖锐而残酷的对比。他下意识地握紧了拳,又缓缓松开。

对比眼下,李自成虽出身草莽,但在夺取天下后,能迅速调整政策,摒弃流寇作风,恢复秩序,鼓励农耕,发展工商,保护文化,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明朝的典章制度,并针对其弊端加以改良,这才有了眼前这盛世雏形。

驱逐了外部入侵的致命威胁,内部又得以休养生息,华夏文明的航船,似乎终于在他们这只意外扇动翅膀的“蝴蝶”影响下,驶离了那片充满暗礁与风暴的危险海域,重新回到了平稳而正确的航道上。这份沉甸甸的历史重量,让他一时间有些默然。

董小倩敏锐地察觉到了他情绪的细微变化,轻轻碰了碰他的手臂,低声道:“元芝,可是想起了什么。”她总是能如此体贴地感知他的心境。

戚睿涵回过神,对上她关切的目光,摇了摇头,报以一笑,“没什么,只是有些……感慨。”有些话,无需多说,他们彼此都能明白。

六人最终寻了家临河的、看起来颇为雅致的茶楼坐下,点了地道的雨花茶和几样精致的茶点。茶楼位置极佳,凭窗远眺,秦淮风光尽收眼底。此时夕阳西斜,余晖将河水染成一片金红,波光跳跃,如同撒了无数碎金。画舫开始点亮灯火,星星点点,倒映在水中,随着微波荡漾,形成一条流动的光带。桨声欸乃,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与岸边依旧翠绿的垂柳丝绦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美妙画卷。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白诗悦望着窗外,不禁低声吟诵起白居易的名句,随即侧过头对戚睿涵嫣然一笑,“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虽然现在是秋日,但这秦淮秋色,天高水阔,灯影朦胧,也别有一番沉静丰腴的风味。”

袁薇轻轻吹开茶碗中的浮叶,抿了一口清香的雨花茶,点头附和:“是啊,能如此安稳地坐在这里,心无挂碍,也无颠沛流离之忧,静静欣赏这秦淮风月,实在是……来之不易。”她的话语轻柔,却带着一丝只有他们几人才能深切体会的沉重。他们亲身参与并改变了那段风起云涌的历史,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抉择,阻止了原本历史轨迹上那惨痛悲剧的发生,眼前的这片安宁与繁华,某种意义上,也凝结着他们那份不为人知的心力与贡献。

董小倩没有参与对话,只是静静地望着窗外,目光悠远,仿佛穿透了眼前的美景,看到了那个与姐姐董小宛、与姐夫冒辟疆、与秦淮八艳其他姐妹诗酒唱和、弦歌不辍的年代。那时的秦淮河,同样是风流薮泽,歌舞升平,才子佳人荟萃,但总感觉蒙着一层驱不散的、国破家亡的浓重阴影,欢声笑语之下是深深的无奈与悲凉。而今,那层阴影已然散去,只余下这纯粹的风雅、闲适与人间烟火气。她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释然,轻轻伸出手,在桌下握住了戚睿涵的手,低声道,声音微不可闻却清晰无比:“元芝,谢谢你。”

戚睿涵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她这声感谢背后所蕴含的千言万语——感谢他改变了历史,感谢他带她看到了真正的太平,感谢他让她故乡得以保全并焕发新生。他反手将她的手握在掌心,力道温暖而坚定,微微一笑,目光交汇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夫子庙尽兴游览品尝之后,翌日,六人又起了个早,前往城东的明孝陵。

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明孝陵不仅保存完好,没有遭到任何破坏,更是看得出经过了精心的、大规模的修缮,焕然一新。神道两侧,那些巨大的石象生——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马匹无一例外地威严肃立,历经风雨冲刷,更显古朴沧桑,却没有任何残损。陵园内的建筑,棱恩殿、明楼等,气势恢宏,朱漆彩绘虽新,却遵循旧制,庄重典雅。宝顶封土完好,绿草如茵,整个陵园内松柏参天,郁郁葱葱,环境整洁肃穆,有专门的陵户进行打扫和维护,甚至还能看到身着号衣的兵丁在关键位置值守,纪律严明。

站在空旷的陵前广场上,仰望那巍峨的明楼,戚睿涵心潮起伏,难以平静。他想起李自成进入北京后,对崇祯帝的后事处理还算得体,以礼安葬,并未加以侮辱。如今又如此不惜工本地保护和完善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其展现出的政治智慧与胸襟气度,确实非同一般,远非原时空历史上那个迅速腐化失败的农民军领袖可比。

这既是对前朝的一定程度的尊重,有利于安抚遗民情绪,收拢士人之心,更是以一种高姿态,向天下人宣示自身政权作为华夏正统继承者的合法性——我大顺同样是驱逐胡虏、消灭了清寇、肃清宇内,并最终推翻了明朝腐朽统治、恢复中华的政权,自然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华夏先贤、前朝开国帝王的遗迹,这本身就是道统延续的象征。

“陛下此举,颇有明太祖当年之气度啊。”戚睿涵深吸一口气,感叹道,“他不仅是以朱元璋为榜样,恐怕更是立志要开创另一个‘洪武之治’,甚至要超越前朝。”

刁如苑站在他身侧,双手抱臂,冷静地分析道:“不错。这不仅是对历史的简单尊重,更是一种高明的政治运作,是对自身合法性的积极构建。如此郑重地保护明孝陵,象征着政权的延续性与正统性,向天下人,特别是向那些仍怀故明之思的士绅阶层表明,大顺承接的是源远流长的华夏道统,而非异族入侵,也非简单的改朝换代式的暴力更迭。”

刘菲含看着那些三三两两前来瞻仰游览的士子、百姓,他们脸上带着恭敬、好奇甚至是一丝自豪的神情,并无任何抵触或悲愤的情绪,便说道:“看来,至少在这南京之地,百姓和士人们也大多接受了这种叙事。你们看,来这里的人神情都很自然,甚至带有一种欣赏前朝古迹的态度,并无明显的抵触情绪。时间,或许真是最好的愈合剂,尤其是在新朝确实带来了安定与繁荣的情况下。”

离开庄严肃穆的明孝陵,六人回到城中稍作休整,便收拾行装,启程前往此次漫长旅途的最后一站——刘菲含的家乡,云南昆明。

得益于大顺朝廷对主要官道的大力改良和拓宽,以及工部借鉴了某些“新思想”后设计制造的新式四轮马车,他们的行程比预想中快了许多,也舒适了不少。马车轻快地行驶在平坦的官道上,车窗外的景色不断变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