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片刻,侯方域在那管家面无表情的引领下,依旧穿着那身借来的、显得空空荡荡、极不合体的灰色僧袍,宽大的袖口和衣摆更显得他身形有些单薄伶仃,透着一股落魄与故作姿态的怪异。他脸上带着一丝强装镇定却又不易察觉的得色与期盼,仿佛认为自己已然说动了吴三桂,此刻是来听取最终答复的。
他迈着自以为从容的方步走了进来,目光先是快速扫过端坐主位、面色沉静如水的吴三桂,又瞥见分坐两侧、气度不凡的戚、董二人,尤其是那青衫年轻人沉静如水的目光,让他心中没来由地一紧,但随即又升起几分希望,以为吴三桂心意已动,找来心腹之人详加商议,自己成功在望。他整了整那身不伦不类的僧袍,拱手施礼,姿态刻意保持着文士的优雅,声音带着一丝讨好:“侯爷唤在下前来,可是已有了决断?摄政王求贤若渴,胸怀广阔,必不负侯爷……”
吴三桂面无表情,只是从鼻腔里淡淡地“嗯”了一声,目光略带嘲讽地扫向戚睿涵,示意由他应对,自己则好整以暇地端起茶杯,轻轻吹着并不存在的浮叶。
戚睿涵会意,缓缓站起身,并未立刻看侯方域,而是先从容不迫地整理了一下自己略显朴素的青衫衣袍,仿佛要拂去沾染上的什么不洁之物,动作优雅而带着一种无形的压迫感。然后他才将目光投向他,那目光平静无波,却如同深潭,带着一种穿透人心的力量,让侯方域脸上的得色瞬间凝固,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侯朝宗,侯公子,久仰大名了。”戚睿涵的声音平稳,听不出喜怒,却自有一股凛然之气。
侯方域一怔,觉得这年轻人气度超然,绝非寻常幕僚,言语间却带着一股莫名的压力,忙拱手道:“不敢,阁下是?恕侯某眼拙,未曾识得荆山玉。”
“在下戚睿涵,表字元芝,乃平西侯帐下一介书生,无名小卒,不足挂齿。”戚睿涵语气平淡,却自有一股不容轻视的傲然之气蕴含其中,“倒是侯公子,复社四公子之名,如雷贯耳,当年与如皋冒辟疆、宜兴陈定生、桐城方密之并称,文采风流,议论朝政,指点江山,天下士林景仰,堪称一代青年楷模,士子典范。”
侯方域脸上掠过一丝尴尬与追忆交织的复杂神色,那“当年”二字,像一根针,刺痛了他内心深处某些早已被刻意掩埋的东西。他强笑道:“虚名而已,皆是过往云烟,乱世之中,身不由己,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哦?过往云烟?”戚睿涵嘴角那丝冷峭的意味更浓了,如同寒冬屋檐下悬着的冰棱,锐利而寒冷,“确是云烟。只是,这云烟散后,留下的景象,却是天差地别,忠奸立判,清浊分明,令人扼腕叹息。”他话语清晰,每一个字都如同精心打磨过的玉石,掷地有声,“冒辟疆先生,散尽家财,联络义士,于江南奔走呼号,助史阁部、助朝廷抗清,屡遭危难而不改其志,颠沛流离而初心不移,其夫人董小宛女士,”他说着,目光温和而带着敬意看了一眼身旁的董小倩,董小倩微微挺直了脊背,眼中流露出对姐姐的深切思念与由衷自豪,“亦不畏艰险,襄助夫君,照料伤兵,贤德之名播于天下,堪称女中丈夫;陈定生先生,奔走于荆楚之间,联络忠勇,图谋恢复,屡挫屡起,矢志不渝,虽陷囹圄亦不屈不挠,铁骨铮铮;方密之先生,更是看破红尘虚妄,出家为僧,带发修行,然其心系故国,亦不改其抗清之志,着述立说,以存华夏文脉于一线,苦心孤诣。此三位,堪称乱世之豪杰,板荡之忠臣,士林之楷模,其所为,不负‘复社’清议之名,不负天下士民之望,青史之上,必有其忠义之篇,光耀千秋!”
他话语一顿,目光如电,骤然锐利起来,如同出鞘的宝剑,寒光乍现,直刺侯方域的心窝,声音也陡然提高,带着无比的痛心与鄙夷:“然则,你侯朝宗呢?复社四公子,三人皆砥砺名节,为国为民,不惜此身,堪为士之典范,民族脊梁;唯独你侯朝宗,”他一字一顿,每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敲在侯方域的心上,又像一把冰冷锋利的手术刀,将他那层精心构筑的虚伪外衣层层剥开,露出黎民之生死存亡,反而剃发易服,藏头露尾,身着这僧不僧、俗不俗的滑稽打扮,潜入我大明疆土,为你那新主子多尔衮摇尾乞怜,做此等劝降纳叛、助虏为虐的无耻勾当!侯方域啊侯方域,你扪心自问,你可还配与冒、陈、方三位先生并列?你还有何面目,自称‘复社公子’?你算个什么东西!”最后一句,厉声喝问,如同惊雷炸响在小花厅中,震得侯方域耳膜嗡嗡作响。
这一番话,引经据典,对比鲜明,情理交融,如同疾风骤雨,又似泰山压顶,砸得侯方域头晕目眩,脸上血色瞬间尽褪,变得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找不到一丝血色。他张口结舌,手指微微颤抖地指着戚睿涵,想要反驳,却感觉所有的言辞在那浩然正气与铁一般的事实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所有的借口都被驳斥得支离破碎。他赖以自我安慰的那套“识时务者为俊杰”、“顺天应人”的理论,在对方犀利无匹的词锋下,显得如此可笑、卑劣与不堪一击。
董小倩适时接口,她的声音清脆如玉珠落盘,却带着毫不掩饰的鄙夷与冰冷,如同数九寒天的冰锥,直刺人心:“侯公子,你可知如今江南父老,提起你侯朝宗之名,是何表情?是羞于与你为伍,是耻于与你同乡!茶楼酒肆,若有说书人不知趣,还想提及你那《李姬传》的旧日风流,听客们皆嗤之以鼻,纷纷掷杯唾骂,言道‘惜乎李香君矣,所托非人,一片痴心付与狼豕’。你昔日那点风流才名,早被你今日之卑劣行径玷污殆尽,臭不可闻,已成士林之耻!尔既是过街之鼠,人人喊打,居然还敢厚着脸皮,踏入平西侯府,妄图以你那套认贼作父、屈膝事虏的歪理邪说,来玷污侯爷的清听,动摇我军心?我董小倩虽为女子,行走江湖,也算见过些世面,识得几分人心,却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恬不知耻之人!”她的话语又快又急,如同连珠箭般,密集而精准地射向侯方域,将其牢牢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毫无反抗之力。
侯方域被这两人,尤其是一个年轻女子如此毫不留情地、劈头盖脸地斥责痛骂,直骂得他体无完肤,尊严扫地,仿佛被剥光了衣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他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如同开了染坊,胸中气血翻涌,喉咙发甜,一股腥气上涌,几乎要当场吐出血来。他强自镇定,色厉内荏地提高了音量,试图以虚张声势来掩盖内心的恐慌与羞愧,声音都因激动而变了调:“你……你们……竖子不足与谋,妇人懂得什么家国大事?如今天下大势已明,大清雄兵百万,势不可挡,更有张侍郎这等不世出的异士相助,火器之利,毒气之威,鬼神莫测,岂是血肉之躯所能抵挡?横扫六合,一统寰宇,乃迟早之事。汉人王朝,气数已尽,天命已然在清。摄政王雄才大略,求贤若渴,吴侯爷乃世之虎将,若肯归顺,必得重用,封王爵,掌雄兵,共襄盛举,方是识时务之俊杰,方可不负此生抱负。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古之圣人,如孔夫子,亦周游列国,择主而事!”
“哈哈哈……”戚睿涵闻言,竟不怒反笑,只是那笑声中充满了无尽的嘲讽与深沉的悲凉,笑得侯方域心底发毛,浑身不自在。“好一个天命在清,好一个识时务者为俊杰,好一个良禽择木而栖。侯朝宗,你倒是会寻章摘句,断章取义,为你那贪生怕死、卖身求荣的行径粉饰太平,涂脂抹粉。”他笑声猛地一收,目光如炬,逼视着侯方域,语气变得无比沉痛与严厉,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审判意味,“我且问你,清虏之天命,就是靠屠戮我百万手无寸铁的百姓来的吗?辽东、济南、大同……那一座座化作鬼城、鸡犬不留的城池,那数十万乃至百万累累白骨、死不瞑目的冤魂,便是你所谓的天命基石?就是靠那圈地投充,‘留发不留头’的酷政,逼得千万汉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哭告无门来的吗?就是靠那张晓宇研制出的瘟疫毒气,拿我汉民同胞当做猪狗试验品,制造人间地狱,哀鸿遍野来的吗?如此残忍暴虐,毫无人性,若这便是天命,那这天命,不过是强盗的血腥逻辑,是野兽的丛林法则,我华夏子孙,宁可站着死,也绝不跪着生,去信奉这等沾满同胞鲜血的、肮脏的‘天命’!”
他踏前一步,气势磅礴,仿佛身后站着无数华夏先贤的英魂,声音高昂而充满不屈的力量:“你口口声声异士、火器之利,殊不知,倚仗此等灭绝人性之手段,纵然能逞凶一时,也必不能长久,终将反噬自身,玩火自焚。我华夏文明,绵延数千年,多少次面临异族入侵,五胡乱华,蒙元铁骑,多少次濒临绝境,然终能浴火重生,薪火相传,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仁人志士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那般不屈的脊梁;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是孟子那般浩然之气;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是历代先贤用生命践行的准则!而非那等奇技淫巧,更非那伤天害理、人神共愤的毒疫之术!清虏若只知杀戮与压迫,纵然侥幸得了天下,也必是根基不稳,危机四伏,天下汉人,心向故国,岂是区区武力与酷政所能永久慑服?你将其奉为‘天命’,不过是自欺欺人,为你那贪生怕死、屈膝事虏的懦夫行径,寻找一块可悲又可鄙的遮羞布而已,骗得了自己,骗不了天下人,更骗不了青史如铁!”
戚睿涵的声音愈发高昂激越,带着一种洞悉历史的悲悯与不容置疑的决绝,发出了最终的、雷霆万钧的审判:“侯方域,你身为复社文士,读的是圣贤书,习的是孔孟道,口诵仁义道德。圣贤教你的是‘忠义’,是‘气节’,是‘舍生取义’,是‘威武不能屈’;何曾教过你认贼作父,助纣为虐?你活着,有何面目面对江南父老,面对昔日与你一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同窗好友?他日你若魂归地府,渡过那忘川河水,踏上奈何桥,又有何面目,去见你那列祖列宗,去见至圣先师孔夫子?你,枉读诗书,枉活于世;一生未立寸功于国于民,只会在这末世之中,摇唇鼓舌,行此卑劣之事,助虏为虐,坏人心术,瓦解我抗清之志。我戚睿涵今日便告诉你,似你这等无君无父、无国无种、毫无廉耻之徒,才是真正的国之蠹虫,民之败类。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这一番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情理交织,既有对历史大势的深刻洞察,又有对个人气节的严厉拷问,层层推进,气势磅礴,最终化作雷霆万钧的一击,如同泰山压顶,彻底将侯方域残存的精神防线击得粉碎。侯方域被骂得神魂俱丧,肝胆欲裂,面色惨白如纸,嘴唇哆嗦着,毫无血色,整个人如同被抽去了脊梁骨,摇摇欲坠。他手指着戚睿涵,剧烈地颤抖着,想要反驳,却感觉所有的言辞都枯竭了,所有的道理都站不住脚,只剩下无边的羞愧、恐惧与绝望将他彻底淹没。他胸中一口闷气堵着,眼前阵阵发黑,金星乱冒,天旋地转,踉跄着倒退两步,差点碰翻了旁边的花架,狼狈地扶住椅背,才勉强没有一头栽倒在地。半晌,才从喉咙深处挤出几个破碎而绝望、微不可闻的音节:“你……你……狂徒……血口喷人……”声音微弱,如同垂死的呻吟,再无半分气力。
一直在隔壁厢房静听的吴三桂,早已听得心潮澎湃,热血沸腾,紧握的双拳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指甲几乎要掐进掌心。戚睿涵那一句句“可不忠朝廷,不可不忠华夏”,那对清虏血腥本质的深刻揭露,那对民族气节与文明传承的高扬,如同醍醐灌顶,又似黄钟大吕,将他心中最后一丝因个人恩怨而产生的犹豫与阴霾彻底驱散,一股久违的豪情、正气与身为汉家将领的骄傲充盈胸臆。他猛地推开厢房门,大步踏入花厅,须发皆张,双目炯炯如电,戟指瘫软如泥的侯方域,声如洪钟,震得梁上灰尘簌簌而下,充满了不容置疑的杀伐之气:“侯方域!尔这寡廉鲜耻、卖国求荣之徒,还不快滚?若非念在你曾为复社之人,尚有一丝旧日情分,今日定斩你狗头,以祭奠我战死关宁将士的在天之灵!回去告诉多尔衮,我吴三桂生是汉家人,死是汉家鬼,与清虏不共戴天,让他休要再行此徒劳之举,枉费心机。尔若再敢踏入我大明领土半步,无论南北,无论顺明,我必下令,军民人等,皆可杀无赦!滚!”
吴三桂的怒吼如同九天雷霆,在小花厅中隆隆回荡。侯方域吓得浑身一颤,魂飞魄散,哪里还敢停留片刻,也顾不得什么文人风度、什么名士仪态,手忙脚乱地捡起方才因激动而碰落的僧帽,胡乱扣在头上,拉扯着那身显得异常滑稽可笑的宽大僧袍,几乎是手脚并用,连滚带爬,在那管家充满鄙夷与蔑视的目光注视下,踉踉跄跄,失魂落魄地奔出了平西侯府,狼狈不堪地消失在西安府初春那尚且寒冷刺骨、夜色沉沉的街道尽头,背影蜷缩,宛若丧家之犬,惶惶如漏网之鱼,再无半分昔日复社公子的风采与尊严。
花厅内,重归宁静。只有炭盆中偶尔爆起的微弱噼啪声,仿佛在为刚才那场没有硝烟却激烈无比、关乎气节与命运的交锋作着最后的余注。吴三桂长吁出一口气,胸膛剧烈起伏,仿佛将胸中所有积郁的浊气、怨气与彷徨都彻底吐了出去,整个人虽然疲惫,眼神却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
他看向并肩而立的戚睿涵与董小倩,目光中充满了由衷的感激、欣慰与经过洗礼后的决然:“元芝,小倩,多谢,多谢今日之铮铮直言,慷慨陈词。吴某……险些自误,险些成为千古罪人矣。”他的声音带着一丝后怕的颤抖,但更多的是一种斩断枷锁、认清前路后的坚定与轻松。
戚睿涵与董小倩相视一笑,彼此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如释重负与深深的鼓舞。他们知道,经过此番疾风暴雨般的风波,这位手握重兵、举足轻重的平西侯兄长,终是彻底斩断了心中那丝不该有的妄念,坚定了抗清的决心与方向。心中的一块大石,也悄然落地。
窗外,夜色正浓,寒意未消,北风依旧呼啸。但遥远的天际,已有几颗稀疏的星辰,顽强地穿透了厚厚的云层,洒下微弱却清冷坚定的光芒,似乎预示着,无论前路如何艰难险阻,漫长的寒冬终将过去,黎明或许就在不远的前方。只是,那来自北方的、带着张晓宇制造的死亡与毁灭气息的寒风,依旧凛冽刺骨,未来的征途,注定充满了更多的血与火、牺牲与严峻的考验,每一步都将踏在荆棘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