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被管家引去东跨院暂且“安顿”后,书房内便陷入了一片漫长的、几乎令人窒息的沉默。炭盆中的火苗偶尔噼啪一声,爆起几点星火,跃动的红光映在吴三桂棱角分明的脸上,明暗交错,使得他本就深沉的神色更显阴晴不定,仿佛有一座无形的火山在他胸中酝酿,却又被坚冰强行封住。
吴三桂负手立于窗前,身形挺拔如松,背负的双手指节却因用力而微微发白,透出一股难以言说的疲惫与内心的剧烈挣扎。目光似乎投向了院中那株在料峭寒风中瑟缩挣扎的老槐树,光秃秃的枝桠像无数绝望的鬼爪般伸向灰蒙蒙的、压抑的天空,又似乎什么也没看,只是穿透了眼前的景物,沉浸在自己内心翻涌的滔天波澜与无尽迷雾之中。
“平西王……赏千金……十万兵权……裂土封疆……”侯方域那带着江南水乡特有的软糯口音,却又刻意模仿北地腔调,显得不伦不类、充满了诱惑与挑唆的话语,如同冰冷滑腻的毒蛇,依旧死死缠绕在吴三桂的心头,嘶嘶地吐着信子,将致命的毒液注入他本就千疮百孔的信念壁垒。他不得不承认,侯方域的话,句句都精准狠辣地戳在了他的痛处,揭开了他心底最不愿触碰、已然化脓的伤疤。那声音,仿佛还在梁间低回不去。
父亲吴襄血染太原,尸骨未寒。那噩耗由浑身浴血的亲兵带来时,他几乎晕厥过去,那是从小手把手教导他骑马射箭、为他铺就军旅之路、对他寄予厚望的严父啊。音容笑貌犹在眼前,转瞬已是天人永隔。
还有关宁铁骑的弟兄们,从冰天雪地的辽东,到烽烟四起的山西,再到不久前一败涂地、损兵折将的河南府,多少曾经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生死相托的豪迈儿郎,如今已血洒疆场,埋骨异乡,连一座像样的坟茔都未必能有?
他们的面容在吴三桂脑海中一一闪过,鲜活而悲壮,最终化作一片刺目的血红。而换来的是什么?是南京朝廷里,阮大铖、田仰之流争权夺利,在背后捅刀,擅自撤军,散布流言,极尽倾轧之能事;是左良玉拥兵自重,坐观成败,眼睁睁看着友军陷入重围而不救,保存实力如护眼珠;是马吉翔这等小人,临阵脱逃,动摇军心,事后却依然能逍遥;甚至是南京那个小朝廷,对自己这手握重兵的“降将”那若有若无、却又无处不在的猜忌与敷衍,仿佛他吴三桂和数万关宁子弟始终是外人,是不得不用的利器,却也时刻提防着反噬。
他吴三桂引关宁军归顺李自成,本意是联合抗清,保境安民,可这所谓的“抗清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却是如此千疮百孔,各自打着小算盘,互相倾轧,甚至见死不救。
那股憋屈、愤懑,如同巨石沉入胸间,日积月累,淤积成坚硬的块垒,沉沉地压在五脏六腑之上,让他时常感到呼吸艰难,夜不能寐。李自成待他,表面上算得上优容,给了“平西侯”的爵位,让他依旧统领旧部,但毕竟有刘宗敏之前拷掠其父、霸占陈圆圆的旧事如鲠在喉,那是一道永远无法真正愈合的裂痕。
虽然刘宗敏已因骄横跋扈、屡抗军令而被李自成寻机处死,算是间接给了他一个交代,可大顺军中,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看他的眼神,依旧带着审视与侧目,未必全然放心,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隔阂。这内外交困的局面,这步步维艰、动辄得咎的处境,让他这素以果决刚毅、勇猛善战着称的将军,也第一次感到了深切的彷徨与无力。侯方域的话,就像是在这潭绝望的死水中,又投下了一颗充满诱惑与危险的石子。
“兄长。”一个清朗而沉稳的声音,恰到好处地打破了书房内那令人窒息的、仿佛凝固了的沉寂。戚睿涵与董小倩不知何时已悄然进入书房,他们显然在门外等候了片刻,将之前吴三桂与侯方域对话的后半段,尤其是吴三桂那片刻的沉默与挣扎听去了大半。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凝重与担忧,以及一丝必须力挽狂澜的决心。吴三桂方才倾听侯方域言语时,那一瞬间眼中闪过的犹豫与动摇,并未逃过他们敏锐的眼睛。
吴三桂缓缓转过身,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挣扎,眼角的皱纹似乎在这一刻深刻了许多,如同刀刻斧凿。他强挤出一丝笑容,那笑容里满是勉强与苦涩,指了指旁边的座椅:“元芝,小倩,你们来了。坐吧。”他自己也在主位的紫檀木太师椅上坐下,身体微微前倾,手指无意识地、急促地敲击着光滑冰凉的扶手,发出沉闷而规律的“笃笃”声,在这寂静中格外刺耳,显露出他内心正经历着极不平静的风暴。“侯朝宗……他的话,你们也听到了。有何高见?但说无妨,此处没有外人。”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探询,甚至有一丝隐藏很深的、渴望被说服的期待。
戚睿涵没有立刻回答。他先是走到一旁的茶几边,提起那把略显陈旧却古朴雅致的紫砂壶,沉稳地为吴三桂面前那盏已经凉透的茶杯续上温水,又为董小倩和自己各斟了一杯。茶水注入白瓷杯中,声音清越,在这落针可闻的书房里,仿佛能涤荡人心的尘埃。然后他才抬起眼,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着吴三桂,语气平和却带着千钧之力,一字一句道:“兄长,侯方域此人,巧言令色,鲜矣仁。其言看似为你着想,条分缕析,剖析利害,实则是包藏祸心,要将兄长与数万忠心耿耿的关宁子弟,一同推向万劫不复之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吴三桂微微蹙眉,手指敲击扶手的动作戛然而止,仿佛被说中了心事。他深吸一口气,胸膛起伏,语气中带着压抑不住的怨气与愤慨:“哦?元芝何出此言?他所说……也并非全然虚妄。如今这局面,内外交困,我关宁军将士的鲜血,似乎并未换来应有的尊重与价值。朝廷……哼,还有那大顺内部,何曾真正信任于我?将士们用命,换来的却是猜忌和掣肘!”这积压已久的愤懑,如同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虽未完全爆发,却已让他的声音提高了些许。
“兄长,”戚睿涵的声音也提高了一些,带着不容置疑的恳切与沉痛,他站起身,青衫随着动作微微拂动,“友军纵有万般不是,朝廷纵有千般掣肘,乃至闯王麾下或有猜疑,这些,皆是我华夏内部之纷争,是兄弟阋墙,是家务事!家务事,可以关起门来理论,可以争,可以吵,甚至可以打,但总归有坐下来谈的一天,总归流着相似的血,根植于同一片文化土壤。但清虏是什么?”他的语气骤然变得凌厉起来,如同出鞘的利剑,寒光四射,“他们是闯入家门的强盗,是欲亡我种、灭我文化的豺狼虎豹。他们视我汉民为牛羊犬马,肆意屠戮,动辄屠城,何曾有过半分怜悯?何曾将我华夏文明放在眼中?”
他猛地站起身,走到书房中央,那方寸之地仿佛成了他挥斥方遒的舞台,语气愈发沉痛激昂:“兄长可还记得,山海关初降李闯之时,你我与杨珅参军等人的彻夜长谈?可还记得我当日所述那未来……不,是那可能发生的、血淋淋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之惨状?我手机中那些来自后世的图画与史料,那尸山血海,那断壁残垣,那婴儿啼哭死于道旁,那妇人受辱投井自尽……兄长当时亦是目眦欲裂,愤慨不已,拍案而起,誓言绝不让此等惨剧发生于我神州大地。言犹在耳,岂能忘却?”他目光灼灼,仿佛要唤醒吴三桂沉睡的记忆,“满清之野心,绝非割地赔款所能满足,他们要的是这万里江山尽归其有,要的是我亿万汉民剃发易服,为其奴仆,永世不得翻身。多尔衮、鳌拜之辈,骨子里何曾将我汉人视为同等?那张晓宇……”
提到这个名字,戚睿涵的喉头剧烈地滚动了一下,似有无限唏嘘、愤恨与一丝难以言说的复杂情绪交织。这个名字代表着他一段不愿回首的过去,也代表着眼前这场浩劫中最为诡异和可怕的力量。“他已彻底迷失本心,丧心病狂,为虎作伥!他所研制之火器毒气,乃至那惨无人道、天理难容的瘟疫武器,何曾有过半分对我同胞的怜悯?他助清虏,非为拯世,实为泄一己之私愤,其行径,比之凶暴的清虏更为可恨,更为卑劣,更不可饶恕。兄长若投清,岂非要与这等数典忘祖、丧心病狂之人,与那视我如猪狗的鳌拜、多尔衮同列朝堂,称兄道弟?届时,兄长麾下儿郎的刀锋,将指向谁?是曾经并肩作战的友军,还是手无寸铁的同胞百姓?兄长一世英雄,顶天立地,当真能忍受这等屈辱吗?百年之后,有何面目去见地下的老将军和战死的关宁弟兄?”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压下胸腔翻涌的悲愤,目光如炬,逼视着吴三桂,一字一句,如同洪钟大吕,带着震聋发聩的力量,重重敲击在吴三桂的心头:“小弟今日只告诉兄长一句:我们可以不忠于某个腐朽的朝廷,不忠于某个猜忌的上官,但我们绝不能背叛养育我们的华夏民族,不能背叛这身后的祖宗庐墓,不能背叛千年来维系我族群不坠的文明道统。此乃大节,一旦有失,则生前为汉奸,死后为民族罪人,史笔如铁,遗臭万年,永世不得超生。侯方域所言‘天命’,实为怯懦者与投机者为自己寻找的遮羞布耳。清虏一时得利,靠的是张晓宇的奇技淫巧与我方的内斗不休,岂是真正得天眷顾?我华夏底蕴深厚,只要内部能摒弃前嫌,同心协力,何愁不能驱除鞑虏,复我河山!”
董小倩也站起身来,她的声音不如戚睿涵洪亮,却带着女子特有的清越与坚定,如同玉磬轻鸣,穿透人心,清晰地回荡在书房每一个角落:“侯爷,睿涵所言极是。小妹虽是一介女流,亦知‘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分’。家姐常与冒公子言,气节乃士人之骨,亦是女子之魂,人无气节,无异于行尸走肉。侯爷乃国之干城,擎天之柱,关宁军乃天下雄师,百战之师,若因一时愤懑而弃明投暗,非但九泉之下的吴老将军难以瞑目,恐这天下悠悠众口,亦再无侯爷立足之地。那侯方域,不过一摇尾乞怜、贪生怕死之无耻文人,其言如同粪土,臭不可闻,何足信哉!侯爷万不可被其迷惑,自毁长城!”
吴三桂听着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尤其是戚睿涵那“可不忠朝廷,不可不忠华夏”的论断,如同暗夜中划过的闪电,瞬间照亮了他被怨愤迷雾笼罩的心田,又如同一盆冰水,将他从险些堕落的边缘浇醒。他脸上的犹豫之色渐渐消退,紧蹙的眉头缓缓舒展,眼神中的混沌被清明所取代,一种被点醒后的庆幸与决绝,以及险些行差踏错的后怕,交织在他脸上。他猛地一拍桌案,“砰”的一声巨响,震得茶盏跳动,温热的茶水溅出,在紫檀木桌面上留下深色的水渍:“好,好一个‘可不忠朝廷,不可不忠华夏’!元芝,你这一语,真真是惊醒了我这梦中人。若非你二人直言不讳,当头棒喝,我几乎被这侯朝宗巧言所误,行此遗臭万年、万劫不复之差错!”他眼中重新燃起锐利如鹰隼的光芒,多日来的阴霾、彷徨与怨气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斩断退路的决然,“我吴三桂纵横半生,快意恩仇,纵有瑕疵,亦堪称一代枭雄,岂能临老失节,落得个千古汉奸之骂名,令子孙后代蒙羞?这侯方域,留之无益,徒乱人心,我这就命人将他乱棍打出府去!”
“兄长且慢!”戚睿涵抬手阻止,嘴角泛起一丝冷峭而睿智的笑意,那笑意中带着洞悉人心的光芒,“如此轻易放他走,未免太便宜了他,也显得我等着了相,气量不足,仿佛被他之言搅得心神大乱。此人既敢厚颜来做说客,脸皮之厚,心术之歪,已非常人可比。不如让小弟与小倩去东跨院会他一会,好好送他一程,也叫他知晓,这世间尚有廉耻与正气在,非是他那套投机钻营、认贼作父的说辞所能颠倒黑白。同时,也正好借此机会,彻底绝了清廷劝降的念头,坚定兄长麾下将士之心,让所有人都看清楚,投降清虏是何等无耻之行径!”
吴三桂略一沉吟,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和赞许,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这些日子以来少有的、带着一丝狠厉的快意:“也好,便让这无耻之徒,见识一下我辈风骨与锋芒。元芝才思敏捷,洞察人心,小倩词锋犀利,不让须眉,你二人同去,正是最佳人选。我便在一旁厢房静听,看他如何狡辩,看他如何在你二人词锋之下,原形毕露,狼狈不堪!”
计议已定,吴三桂便命管家去东跨院请侯方域到靠近书房的一处小巧花厅,自己则与戚睿涵、董小倩先行一步,在花厅上首主位和两侧客位坐定。这小花厅布置得颇为雅致,墙上挂着几幅意境悠远的山水古画,角落摆放着几盆兰草盆景,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只是此刻,这雅致之中却隐隐透着一股无形的肃杀之气。炭盆在这里烧得不旺,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清冷,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