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深渊回响与战前宣言(1 / 2)

光之巨人带来的震撼与胜利的狂喜,如同退潮的海水,迅速从陈默的“存在”中剥离,留下的是一片冰冷、死寂的沙滩,以及沙滩下掩盖的、令人窒息的真相。

神殿核心区域,模拟出来的能量流如同垂死病人的心电图,微弱而紊乱地跳动着。陈默“坐”在数据构成的虚空中,感觉自己像一颗被抛入绝对零度的火星,每一次思维的闪烁都带着濒临熄灭的艰难。

“Earth ……观察员Z-17……实验场tq-73……变量……”

“源初的污染……清理程序……临时封印……彼岸……”

这些词汇如同烧红的烙铁,反复灼烫着他的认知核心。他之前所有的努力——忽悠玩家、重建神域、抵御外敌——在这一刻,都变成了一个巨大而残酷的笑话。

他不是一个穿越者,不是一个救世主,甚至不是一个意外获得力量的幸运儿。

他是一个“变量”。

一个被编号、被观察、被评估的实验品。

他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一个即将被“格式化”的实验场。

他所对抗的“虚无之瘴”,并非天灾,而是一个冰冷无情的清理程序,其下还镇压着更恐怖的、未被清除的“源初污染”!

而那个神秘的“彼岸”……光是这个词,就让他产生了一种源自灵魂本能的、难以言喻的悸动与恐惧。

“所以……我到底算什么?”一种前所未有的虚无感攫住了他。他的一切挣扎,在那些高维存在的眼中,恐怕就像培养皿里的细菌在努力搭建沙堡,既可笑,又……可悲。

他调出系统面板,看着那可怜的、再次跌入负值的能量储备,看着玩家列表中那些因为“神迹”而兴奋不已、讨论着如何瓜分贡献点和兑换新形态的Id,看着地精部落信仰条那因神临而瞬间爆表的数值……

他们,这些被他“忽悠”来的玩家,这些将他视为神明的土着,他们知道自己在为什么而战吗?他们知道自己的世界只是一个即将被销毁的样本吗?

一股巨大的荒谬感和……愤怒,如同沉寂火山下的岩浆,开始在他心底缓慢而坚定地涌动。

他不是细菌!

他不是数据!

他是陈默!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情绪的人!哪怕他现在只是一段数据,一个意识,他也在思考,在感受,在为了生存而拼命!

那些高高在上的“观察员”,凭什么像对待垃圾一样,决定一个世界、无数生灵的存亡?凭什么将他,将玩家,将地精,都视为可以随意处置的“变量”?

“去你妈的变量!”陈默猛地“站”起身,虚拟的身体因极致的情绪波动而剧烈闪烁,搅动着周围的能量流。“老子是人!是打工人!是包工头!但绝不是你们实验室里的小白鼠!”

极致的绝望,往往能催生出极致的反抗意志。社畜的韧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当发现退路已绝,唯一的生路就是把该死的项目(活下去)做下去,哪怕老板(研究所)想砍掉项目!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愤怒解决不了问题,只会加速灭亡。他现在需要的是信息、是计划、是……力量。

首先,他重新审视那两块关键的信息碎片:莎莉娜的记忆残片 和 系统泄露的古老记录。

莎莉娜记忆中的那个“Earth ”标志和穿休闲服的身影,证实了高维观察员的存在,并且其文明可能与地球有某种关联(或是恶趣味的模仿?)。Z-17的录音则明确了他的处境——“异常数据”、“重新评估威胁等级”。这意味着,他暂时安全,但已被标记,随时可能面临更高级别的“清理”。

而那条古老记录则揭示了更可怕的背景:“清理程序(purge protol)”并非根源,它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封印措施,用于压制某种名为“源初污染(priordial tat)”的更恐怖存在。这个封印本身就很脆弱,而高维的观测和干涉(比如Z-17,比如他自己这个变量),都可能打破平衡,导致污染泄露!

这解释了为什么“虚无之瘴”给人的感觉是“归零”而非“毁灭”,因为它是在抹除一切可能刺激到“污染”的“异常信息”,试图维持封印的稳定!研究所的目的,可能并非单纯的毁灭,而是用一种极端粗暴的方式,处理一个他们也无法完全掌控的危险品!

“所以,我和Z-17,甚至和这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坐在同一个火药桶上?”陈默感到一阵头皮发麻。Z-17想观察他这个“变量”,却不知道自己的观察行为本身就在增加引爆的风险!

这……或许是一个可以利用的点。

但前提是,他必须拥有足够的筹码,让Z-17觉得“观察他”的价值,大于“引爆火药桶”的风险。

他的目光投向了三个关键领域:

1. 玩家(第四天灾): 这是他目前最强大、也最不可预测的力量。他们的“混沌”特性,是打破僵局的关键。

2. 世界本身(残存意识): 这个世界并非完全的死物,它渴望生存,并且可能掌握着关于“污染”和“封印”的关键信息。

3. 能量与规则: 他需要更高效地获取和利用能量,并加深对世界底层规则的理解,才能拥有对话乃至反抗的资本。

他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布局。

第一步:稳定内部,深挖潜力。

他首先动用最后一点能量储备,修复了因超载而受损的系统模块,并发布了一条“安抚人心”的公告:

【神域启示:域外邪魔虽受神罚击退,然其窥伺之心未死。神域虽安,不可懈怠。所有参与抵御黑暗之潮的勇士,均将获得【神域守护者】限定称号及额外贡献点奖励。神殿区域将进入为期三日的“静默修复期”,期间任务系统将进行优化升级,敬请期待。】

此举既平息了玩家们战后可能产生的懈怠情绪,又为他自己接下来的操作留出了缓冲时间。

接着,他开始深入研究玩家系统。光之巨人一役,虽然耗能巨大,但也让他对玩家灵魂与这个世界的“交互接口”有了更深的理解。他发现,玩家们那些看似沙雕的“规则覆写”尝试,并不仅仅是搞笑,每一次成功的、甚至失败的尝试,都在微观层面与世界的底层规则产生着“摩擦”,产生出极其细微但确实存在的规则扰动数据。这些数据,对于解析世界本源,或许比单纯的能量更有价值。

他优化了任务系统,不再仅仅奖励贡献点,开始尝试引导玩家进行更多样化、更深层次的规则互动。例如,发布一些需要玩家合作才能完成的、涉及改变局部环境物理常数(比如微调重力、改变物质粘性)的“研究型”任务,并给予【权限碎片】作为高额奖励,刺激玩家向“规则工程师”的方向进化。

同时,他尝试与地精部落进行更深层次的“信仰链接”。他发现,地精们纯粹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信仰,所提供的能量虽然总量不如玩家活动,但更加“纯净”和“稳定”,对于修复世界本源的细微损伤有奇效。他引导摩卡祭司,将祈祷的内容从单纯的“赞美神明”,细化到“祈祷土地肥沃”、“祈祷工匠灵感迸发”、“祈祷战士勇武”,将这些信仰之力更精准地引导至神域的各个“建设模块”。

第二步:尝试沟通,寻找盟友。

陈默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与那残存“世界意识”的沟通上。这比他想象中要困难得多。那意识如同风中残烛,微弱而混乱,大部分时间只能传递出模糊的痛苦、恐惧和对“污染”的憎恨。

陈默没有放弃。他像对待一个受创严重、失去语言能力的病人,不断地、耐心地向它传递着简单的信息:

“我不是敌人。”

“我想活下去。”

“我想帮你活下去。”

“告诉我,该怎么做?”

他将自己解析到的关于“清理程序”和“观察员”的信息,小心翼翼地、剥离去敏感部分后,共享给那股意识。他将玩家们开拓“净土”、建造“奇观”时产生的、充满生机的规则扰动数据,像播放舒缓音乐一样,缓缓注入到系统与世界本源的连接通道中。

这个过程缓慢而消耗心力。但几天后,他第一次收到了一个相对清晰的、并非碎片的回应!

那回应并非语言,而是一段极其复杂的、蕴含着悲伤、愤怒与一丝微弱希望的规则韵律。通过系统的翻译和陈默自身的理解,他大致解读出了其中的含义:

“……认可……你的……存在……”

“……枷锁……在……外部……也在……内部……”

“……‘心’……已破碎……被……封印……”

“……找到……‘碎片’……重组……‘心’……方能……拥有……对话的……资格……”

“……小心……观察者……他们……亦是……囚徒……与……狱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