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盟友与对手(1 / 2)

舆情信息局局长办公室。林万骁坐在办公椅上,伸了下懒腰,揉了揉太阳穴,心中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疲惫感。

他看了一下手表,起身走出办公室,去发改委开会。

作为局长的他面对的已不仅仅是局内事务。作为部里重要的业务局一把手,他需要更多地代表部里,参与到跨部委的协调与合作中。这是一张更为复杂的棋局,每一步都关乎资源、权限与影响力的博弈。

这是他接手的一个重要的跨部委任务,是参与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成立的“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部际联席会议”下设的“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专项工作组”。这个工作组规格很高,成员包括工信、财政、央行、市场监管、网信办等十几个关键部委的司局级领导,目标是共同研究制定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流通的政策框架。

会议在发改委举行。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坐满了各路“诸候”,个个气度不凡,代表着各自部门的立场与利益。

会议开始,发改委高技术司的司长老胡作为召集人,先定了调子,强调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以及打破壁垒、促进流通的紧迫性。

话音刚落,工信部的一位副司长就率先发言,语气带着技术官僚的自信:“数据流通的前提是标准与安全。我们部里主导制定的《数据分类分级指南》和《数据安全评估规范》是基础,建议作为工作组优先讨论和确定的底层标准。”显然,工信部希望将其标准树立为行业圭臬,掌握话语权。

央行的一位局长扶了扶眼镜,慢条斯理地接话:“金融数据敏感性强,关系国家金融安全和个人隐私。数据流通必须在审慎监管框架下进行,特别是跨境流动,必须严格管控。”央行的立场向来以稳健,甚至保守着称。

财政部的代表则更关心钱袋子:“数据资产入表、估值、税收问题怎么解决?没有清晰的财务处理规则和利益分配机制,市场主体就没有积极性。”

网信办的同志则紧扣自身职责,强调数据流通中的“内容安全”和“意识形态风险”不容忽视。

林万骁安静地听着,没有急于表态。他注意到,会场上有两个人听得格外专注,不时记录。一位是市场监管总局网络交易监管司的副司长李悦,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眼神明亮,思维敏捷;另一位是科技部战略规划司的副司长刘斌,戴着黑框眼镜,颇有学者气质。

几轮发言下来,讨论陷入了僵局。各部门都强调自身领域的重要性与特殊性,希望以自己的规则为基础,互不相让,会议气氛有些沉闷。

轮到林万骁发言时,他没有重复其他部门强调的具体风险或技术标准,而是将问题拔高了一个层次:

“各位领导,我们讨论数据要素市场化,最终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制定一堆完美的、但可能彼此冲突的标准和规范束之高阁?还是为了真正释放数据的生产力,服务于高质量发展这个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