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房位置太偏了,我们老人看病买菜怎么办?”
“那些没证的房子怎么算?总不能一点都不管吧?”
“凭什么他们违章搭建的,还能跟我们谈条件?”
面对连珠炮似的提问和质疑,林万骁没有让干部念稿子解释,而是让工作人员把相关的政策文件、周边房价数据、安置房源的详细资料(包括户型、面积、周边配套规划)全部摆上台面。
“各位委员,今天这个会,不是我们来宣布答案,而是和大家一起寻找答案。”林万骁语气平和,“所有的政策、数据都在这里,透明公开。补偿标准是参考了周边市场价格和法规制定的基准,具体到每一户,还会根据实际情况(如楼层、朝向、装修)进行微调。安置房源不止一处,各有优劣,最终选择哪里的房子,可以由大家共同商议,甚至可以组织大家去看房。”
他指着那几个反映违章建筑问题的委员说:“关于违章建筑,政府的立场是明确的,必须依法处置,这是为了维护绝大多数守法规居民的利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但是,对于其中确实存在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实际居住困难,我们也不会简单粗暴地一刀切,会在法律和政策框架内,研究帮扶措施,但这绝不等于承认其合法性。”
他坦诚的态度和摆在桌面上的事实,让激烈的争论渐渐转向了务实的讨论。律师委员从法律角度分析补偿方案的合理性;老教师委员呼吁大家要着眼长远,看到改造后整体环境的提升;人大代表则负责记录各方诉求,监督进程。
会议从下午一直开到深夜。虽然很多问题并未当场解决,但一种基于规则和事实的对话机制,算是初步建立了起来。
此后,自治改造委员会成了解放村改造的实际“议事中枢”。大大小小的协调会、讨论会开了几十次。过程确实繁琐,有时为了一个补偿系数的确定,或者一处安置房源的选择,委员们都能争得面红耳赤,工作组需要反复解释、测算、协调。
但正是这种“繁琐”,将改造的决策过程从神秘的黑箱拖入了阳光下的博弈场。每一个争议的解决,都伴随着信息的公开和利益的平衡,使得绝大多数村民感受到了被尊重和程序的公正。那些试图散布谣言、煽动对抗的空间被大大压缩。
几个原本态度强硬的“钉子户”,发现以往那种“闹大有奶吃”的策略,在自治委员会这套机制面前逐渐失效,因为大多数邻居开始基于公开的信息和规则来思考问题,不再轻易被裹挟。
民意,在这场看似繁琐、缓慢的博弈中,悄然发生着转变。从最初的普遍怀疑、抵触,到部分人观望、计算,再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主动询问政策、比较房源。一种“早签约、早选房、早受益”的共识,在村民中慢慢形成。
林万骁站在指挥部二楼的窗口,看着楼下自治委员会又一次散会后,委员们还在三三两两地讨论着。他知道,这条路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