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村改造指挥部的临时办公室里,烟雾缭绕。墙上挂着的巨幅片区地图被各种颜色的记号笔标注得密密麻麻,每一处标记背后,都可能是一户难啃的“硬骨头”。工作组连日来的疲惫写在每个人脸上,与村民的沟通如同陷入泥沼,进展缓慢。
“书记,这样一家一户谈下去,效率太低了!而且那几户违规扩建的,油盐不进,还煽动其他人。要不……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副组长,揉着太阳穴,语气带着一丝焦躁,未尽之语里暗示着某种更“高效”但可能更激烈的手段。
“考虑什么?考虑强推?考虑动用非常手段?”林万骁打断他,声音不高,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冷冽。他目光扫过在场所有工作人员,“解放村不是战场,这里的居民不是敌人!我们是在为他们改善生活环境,不是在攻城略地!”
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解放村的位置上:“前任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脱离了群众,想靠行政命令和开发商的钱包硬砸!结果呢?砸出了群体事件,砸坏了政府公信力!这个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他转过身,语气斩钉截铁:“在解放村,我们必须换一种思路!要拆掉物理上的围墙,先要拆掉心里的围墙。强拆的思路,想都不要再想!”
那么,路在何方?
林万骁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颇为“理想化”甚至“自找麻烦”的方案,成立“解放村片区自治改造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不能是摆设!”林万骁在指挥部会议上明确要求,“成员必须由解放村的居民自己选举产生,要有真正的代表性!包括熟悉情况的老居民、有公信力的老党员、懂得法律的律师、还有关心此事的人大代表。改造的初步方案、补偿标准的细化、安置房源的选择、甚至分房摇号的规则,所有核心环节,都必须有这个委员会全程参与讨论、审议,甚至拥有建议权和监督权!”
此言一出,不仅工作组内部有人暗自咂舌,觉得这是把主动权交给了村民,自缚手脚,就连区里一些观望的领导也觉得林万骁此举过于冒险,一旦委员会被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把持,或者意见无法统一,整个项目将陷入无休止的内耗和扯皮。
但林万骁力排众议:“怕麻烦?那就不要干拆迁!民意如水,堵不如疏。只有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决策过程中来,让他们觉得这是‘我们自己的事’,而不是‘政府要拆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化解抵触情绪,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过程或许繁琐,但这是避免后期更大麻烦的唯一正道!”
在他的强力推动下,解放村通过各楼栋推举、街道审核、张榜公示,最终选举产生了由15人组成的自治改造委员会。成员包括几位在村里住了几十年的老人、一位退休的中学教师、一位在城里做律师的本村子弟、还有区人大代表、社区书记等。
委员会的第一次会议,就在解放村临时腾出的一间大会议室里举行。林万骁和章峰柏亲自到场。会议开始,气氛并不融洽。委员们带着各自代表的群体诉求,言辞激烈,质疑声不断。
“补偿标准为什么是那个数?够在哪儿买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