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标准,按省里文件来,结合我们龙湖的实际情况,细化出台我们自己的认定办法。重点瞄准那些连续停产两年以上、亩均税收低于一定标准、环保安全不达标的企业用地。”林万骁一锤定音,“补偿问题,思路要打开!不是只有货币补偿和原地安置两条路。可以探索‘指标置换’、‘异地安置’、‘作价入股’等多种方式。比如,鼓励企业将低效用地交由政府统一收储规划,政府在新区置换给他们面积较小但配套更完善的工业用地,或者将补偿款折算成区级产业引导基金份额,支持他们转型发展。”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至于那些漫天要价、企图当钉子户的,也要有霹雳手段!税务、环保、安监、消防、市场监管,各部门联合上门,‘依法综合体检’!我倒要看看,有几个屁股底下是绝对干净的!”
这番恩威并施、软硬兼搭的组合拳,让与会人员精神一振。书记这是要下死手了!
试点先行。林万骁选择了位于经开区核心区域、占地面积近两百亩的原市第二纺织厂地块作为第一个突破口。这家老国企早已停产多年,厂房破败,土地闲置,但产权关系复杂,涉及职工安置等历史遗留问题,几任领导都想动而不敢动。
林万骁亲自挂帅这个项目的“项目长”。他并没有直接强推,而是带着章峰柏、相关部门负责人,以及从省里请来的规划专家,连续一周泡在纺织厂地块和周边的社区里调研,与老职工代表、周边居民座谈,听取诉求。
调研发现,老职工最关心的不是补偿款的多少(当然也不能少),而是未来的生计和社区的环境。周边居民则饱受厂区脏乱差和安全隐患之苦,迫切希望改变。
掌握了这些核心诉求,林万骁拿出了让所有人都意外的方案:不是单纯的商业开发,而是打造一个集高端研发、创新工坊、社区公园和人才公寓于一体的“龙湖科创社区”。
他亲自向老职工们描绘蓝图:“这块地,将来会有顶尖的研发机构入驻,会有年轻的创业者来来往往,会有漂亮的公园和学校。我们区政府会牵头,成立一个社区服务公司,优先招聘符合条件的原厂职工和家属,负责社区的物业、安保、绿化等工作,保证大家有稳定的收入和社保。同时,在置换的补偿方案上,我们会充分考虑大家的利益!”
这个方案,既盘活了土地,提升了区域价值,又妥善安置了职工,改善了民生,赢得了大多数人的支持。对于少数仍想借机捞一把的“钉子户”,林万骁果决地启动了法律程序,同时税务部门对其过往账目进行核查,很快找到了偷漏税的证据。在法律的威慑和多数人的舆论压力下,“钉子户”们纷纷妥协。
纺织厂地块的成功破冰,一石激起千层浪。龙湖区低效工业用地再开发工作迅速全面铺开。政策明晰,路径畅通,又有成功案例在前,许多手握低效用地的企业主态度从抵触观望转变为主动接洽。
短短三个月,龙湖区通过收储、置换、协议改造等多种方式,盘活低效工业用地超过一千五百亩,为华伟科技等一批重大项目精准腾出了宝贵的发展空间。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个过程不仅没有引发大规模的社会矛盾,反而因为合理的补偿和科学的规划,优化了城市功能,提升了环境品质,赢得了群众口碑。
章峰柏在一次工作总结会上由衷感叹:“林书记这一招‘向存量要空间’,真是点石成金!不仅破解了土地瓶颈,更盘活了沉睡的资产,倒逼了产业升级,简直是一举多得!”
林万骁站在办公室的新地图前,看着那些原本标注灰色的区块逐渐被代表生机与希望的彩色所覆盖,心中并无多少得意。他知道,这只是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接下来,如何让这些宝贵的土地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如何确保引进的项目真正成为龙湖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才是更艰巨的考验。
土地瓶颈已破,但发展,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