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大秦风骨:王翦传 > 第15章 【水淹大梁】彭城盐祸:这咸土带诅咒!

第15章 【水淹大梁】彭城盐祸:这咸土带诅咒!(1 / 2)

【一: 彭城食祸——盐粒藏咒断人嗣】

始皇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七,彭城的晨雾还没散尽,西市的粮铺前就围满了人。百姓们举着陶碗,个个面带焦虑,有的妇人怀里抱着哭闹的孩子,有的老人拄着拐杖,指着粮铺的柜台骂骂咧咧 —— 昨日起,彭城突然断了盐,连带着用盐腌制的腊肉、咸菜也被秦军封存,家家户户顿顿吃着淡饭,连最耐苦的农夫都扛不住了。

“凭什么封我们的盐?这盐是我们自己晒的,又不是楚兵的军粮!” 一个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拍着柜台,陶碗在手里攥得发白。粮铺老板缩在柜台后,手里捏着秦军的封条,苦着脸道:“不是我不给,是秦军都尉下的令,说这盐…… 这盐有问题,吃了会出事。”

“能出什么事?我吃了大半辈子了,也没见怎么样!” 汉子还想争辩,人群后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两个秦军士兵抬着一副担架,匆匆走过,担架上躺着个面色蜡黄的妇人,怀里还抱着个襁褓婴儿,婴儿的小脸同样毫无血色,呼吸微弱得像随时会断气。

“是张屠户家的!” 有人认出妇人,惊呼出声,“昨天还见她在街口买盐,怎么今天就成这样了?”

人群立刻围了上去。张屠户跟在担架旁,眼眶通红,声音沙哑:“昨天中午用新晒的盐腌了肉,晚上吃了半碗,后半夜就开始腹痛,今早起来…… 起来就下不了床,孩子也跟着没精神,医生来看了,说查不出病因,只让别再吃那盐了。”

这时,一阵马蹄声传来。王翦带着王贲和墨翟,正沿街巡查,见这里聚集了不少人,立刻催马过来。张屠户看到王翦,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扑通跪在地上:“将军!求您救救我妻儿!那盐肯定有问题,还有李铁匠家、王货郎家,昨天吃了盐的,今天都病倒了!”

王翦翻身下马,走到担架旁。妇人已经陷入半昏迷,嘴唇干裂,腹部微微隆起,像是有孕在身;婴儿的小手紧紧攥着,指甲泛青,呼吸时胸口起伏微弱。墨翟蹲下身,翻开妇人的眼睑,又摸了摸她的脉搏,眉头皱了起来:“脉相紊乱,气血虚浮,不像是普通的病症,倒像是…… 中了巫咒。”

“巫咒?” 王贲愣了一下,“不过是些海盐,怎么会有巫咒?”

墨翟没说话,从怀里掏出一块白色的盐粒 —— 是昨天从张屠户家封存的盐里取的。盐粒比普通海盐更细,泛着淡淡的青灰色,放在阳光下细看,能看到盐粒表面有极细的纹路,像是用针刻上去的符号。“你们看这盐粒。” 墨翟将盐粒递给王翦,“这些纹路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楚地巫祝常用的‘断嗣符’,我在沅湘流域见过,专门用来诅咒人断子绝孙。”

王翦接过盐粒,指尖摩挲着那些细痕。盐粒冰凉,纹路划过指尖时带着细微的粗糙感,像是刻意打磨过。他抬头看向西市的盐仓 —— 那里是彭城最大的盐仓,昨天已经被秦军封存,此刻正有士兵守卫在门口,防止百姓哄抢。“去盐仓看看。” 王翦下令。

盐仓里弥漫着浓郁的咸腥味,地上整齐堆放着数十个陶瓮,每个陶瓮上都贴着楚地盐场的标记 —— 一个简化的 “盐” 字,旁边刻着小小的 “彭” 字,代表彭城盐场。王贲打开一个陶瓮,里面的盐粒与墨翟手里的一模一样,青灰色,带细痕,凑近闻,除了咸味,还隐约有一股淡淡的土腥味,像是掺了什么东西。

“取些盐粒,回去化验。” 王翦对亲兵道。墨翟这时走到盐仓角落,那里堆着几个空陶瓮,瓮底还残留着少量盐粒,旁边散落着几根暗红色的羽毛 —— 是楚巫祭祀时常用的雉鸡羽毛,羽毛上还沾着一点朱砂,与之前在陈城地道里发现的巫器上的朱砂成分一致。

“这里之前有楚巫来过。” 墨翟捡起羽毛,“这些羽毛是用来祭祀盐神的,楚地盐场每年都会举行‘盐神祭’,用雉鸡、朱砂,还有…… 人血,祈求盐场丰收。但这次,他们把巫咒掺进了盐里,目的是让吃盐的百姓染病,断了子嗣,动摇我们在楚地的民心。”

黄昏时,亲兵送来化验结果 —— 盐粒里除了海盐,还掺了少量研磨成粉的土块,土块的成分与骊山陵的封土一致,里面还检测出微量的人骨粉末。“骊山封土?” 王翦的目光沉了下去,“昌平君果然还在利用骊山的东西,之前是陶俑、兵书,现在是封土,他到底想干什么?”

王贲一拳砸在桌子上:“肯定是想让楚地百姓以为是我们秦军搞的鬼,煽动他们反抗!我们现在就去彭城盐场,把那些楚巫抓起来!”

“不急。” 王翦摆手,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彭城盐场 —— 盐场位于彭城东南的海边,周围是大片的盐田,据说从春秋时就开始产盐,是楚地重要的盐产地。“先派人去盐场调查,看看那些盐工还在不在,有没有留下线索。另外,传我命令,从咸阳调一批无盐,先发给彭城百姓,稳住民心,告诉他们,我们一定会查出真相,还他们干净的盐。”

【二: 盐场追源——楚巫遗痕指骊山】

十一月初九,天刚蒙蒙亮,王贲就带着五百名秦军士兵,直奔彭城盐场。盐场建在海边的滩涂上,周围用木栅栏围着,里面有数十间茅草屋,是盐工的住处,远处的盐田里,还能看到未收完的盐堆,泛着白花花的光,在晨雾中像是一片雪地。

“将军,里面好像没人。” 先锋兵回来禀报,“栅栏门是开着的,茅草屋里空荡荡的,连锅碗瓢盆都没带走,像是走得很匆忙。”

王贲皱了皱眉,催马走进盐场。茅草屋里果然空无一人,地上散落着几件破旧的衣服,灶台上还放着半块没吃完的麦饼,已经发硬变质,显然是仓促离开的。他走到盐田边,盐堆旁放着几副晒盐的竹匾,竹匾上的盐粒与彭城百姓家里的一样,青灰色,带细痕,竹匾边缘还沾着一点暗红色的东西 —— 是朱砂,与盐仓里发现的雉鸡羽毛上的朱砂一模一样。

“那边有个祭坛!” 一名士兵喊道。王贲顺着士兵指的方向看去,盐场最东边的高地上,果然有一座用石头垒成的小祭坛,祭坛上放着一个青铜鼎,鼎里还残留着少量黑色的灰烬,旁边散落着几根雉鸡羽毛和一把青铜刀,刀身上刻着楚巫的符号。

王贲走上祭坛,青铜鼎的灰烬里,除了木炭,还混着少量白色的粉末 —— 是盐粒,还有一点灰白色的粉末,像是骨灰。他用手指捻起一点粉末,放在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土腥味,与之前化验出的骊山封土味道一致。“看来那些楚巫就是在这里举行祭祀,把掺了封土和骨灰的盐混进了盐堆。”

这时,一名士兵从茅草屋里搜出一卷竹简,匆匆跑过来:“将军!找到这个!” 竹简用楚隶书写,上面记录着盐场的产盐量和运输路线,最后几行却写着奇怪的内容:“丙戌日,祭盐神,以骊山土、人骨粉入盐,传于彭城、下相、寿春,令秦民断嗣,楚地复兴。” 落款是一个 “昌” 字 —— 显然是昌平君的人留下的。

“昌平君!” 王贲咬牙道,“竟然用这么阴毒的手段,拿百姓的性命当棋子!” 他立刻让人将竹简收好,又仔细检查祭坛周围,发现祭坛下有一个暗格,打开后,里面放着一个陶瓮,陶瓮里装着半瓮青灰色的土 —— 正是骊山封土,土里面还埋着几块碎骨,经过墨翟之前教的辨认方法,能看出是人的指骨。

“将军!海边发现船痕!” 另一名士兵在盐场西边的海边喊道。王贲跑过去,只见沙滩上有几处新鲜的船辙,延伸到海里,海水里还漂浮着几根断裂的船桨,桨身上刻着楚地船厂的标记。“他们是坐船走的,看船辙的大小,应该是能载十几人的渔船,方向是西北,可能去了下相或者寿春。”

王贲立刻让人去追查渔船的下落,自己则带着竹简和陶瓮里的封土,返回彭城向王翦复命。此时的彭城,秦军已经将从咸阳调来的无盐分发到百姓手中,街上的焦虑氛围淡了不少,只是提到那带巫咒的盐,百姓还是满脸后怕。

“昌平君的目的不只是动摇民心。” 王翦看着竹简上的运输路线,彭城、下相、寿春,都是楚地的重要城池,也是秦军重点治理的地方,“他想让这些地方的百姓都染上巫咒,然后把罪名推到我们身上,让楚地百姓彻底反抗我们,同时,他用骊山封土,是想让我们以为这是骊山陵的工匠搞的鬼,挑拨我们和嬴政的关系。”

墨翟这时从外面进来,手里拿着一块从盐场带回的人骨碎片:“上将军,我查验过了,这骨片的年代不超过十年,应该是近几年被埋进骊山封土的人殉,而且,骨片上还刻着一个‘亭’字,虽然模糊,但能辨认出来。”

“亭字?” 王翦心里一动,“楚地的亭制与秦地不同,秦地的亭是基层行政单位,比如泗水亭、咸阳亭,难道这骨片来自秦地的亭?”

墨翟点头:“很有可能。而且,我还发现,盐里的人骨粉末和骊山封土的混合比例,与之前在陈城地道里发现的陶俑黏土比例一致,都是三成封土、七成骨粉,说明是同一批人制作的,很可能就是昌平君手下的楚巫,还有骊山的工匠。”

“看来我们得去一趟骊山了。” 王翦站起身,目光落在地图上的骊山,“昌平君既然一直用骊山的东西,那骊山附近肯定有他的据点,我们去那里调查,说不定能找到更多线索,还能查出那些人殉的来源,以及骨片上‘亭’字的含义。”

王贲有些担心:“可是彭城的百姓刚稳定下来,我们走了,万一再有变故怎么办?”

“放心,我会留下五千士兵,由你统领,继续分发无盐,安抚百姓,同时追查那些楚巫的下落。” 王翦拍了拍王贲的肩,“我和墨翟带一千轻骑去骊山,速去速回,不会耽误太久。”

【三: 封土惊魂——人殉骨灰现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