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70章 决绝引爆

第270章 决绝引爆(1 / 2)

加密信息“烬灭”两个字的授权,像一道冰冷的电流穿过羊羽的脊柱。这不再是常规的隐蔽行动范畴,它意味着最高层已经达成共识:不惜代价,永久性消除“深蓝断崖”项目及其载体“海神之子”号所带来的战略威胁。一切手段,包括在必要时,将其从物理上彻底抹除。

压力如山,但羊羽的眼神却愈发沉静。他迅速将授权指令同步给林夕、张局长以及“磐石”小组指挥官雷豹,同时启动了最高等级的应急响应程序。

“‘海神之子’号航向突变,目的地推测为南海某片国际水域,该区域水文复杂,存在天然海沟与密集的商船航线,便于其隐藏或进行高风险实验。”星脑的合成音在加密频道中回荡,实时更新着目标动态,“其航速已提升至22节,预计将在54小时后抵达预定海域。我方‘剑鱼’号攻击核潜艇已抵达外围监视阵位,保持静默跟踪。”

“时间不多了。”雷豹粗犷的声音从通讯器中传来,“‘磐石’小组已完成最后装备检查,随时可以出动。但强行渗透方案在目标高速机动状态下成功率低于30%,建议启动‘特洛伊木马’或寻求远程打击窗口。”

张局长的声音紧随其后:“情报部门确认,那批‘高精度环境传感器’将于36小时后,在目标航迹附近预定海域,由补给船‘海洋探勘者’号进行转运。这是我们投送‘木马’的唯一已知窗口。‘木马’载体准备情况如何?”

所有人的焦点集中到了风域湖研究所。

林夕的全息影像显得异常专注:“生物电磁脉冲‘内核’——我们称之为‘蜂群’——已初步完成。利用厌氧菌株G-7变种,通过特殊培养基预充能,可在外界特定频率的超声波信号触发下,产生定向、短促、高强度的生物电磁扰动。其效应范围有限,但足以瘫痪半径十米内未加超强屏蔽的精密电子设备,尤其是依赖低电压、高灵敏度的神经接口和量子计算单元。”

她展示了一个虚拟模型:数十个微小的、类似胶囊的银白色容器被封装在一个标准的工业传感器外壳内。“载体已按照截获的传感器图纸进行仿制,内部结构足以隐藏这些‘蜂群’胶囊。常规x光和化学扫描难以分辨其与正品的细微差异。关键在于,我们必须确保‘木马’被放置在足够接近核心区域的位置。”

“触发机制呢?”羊羽问到了关键。

“超声波触发器需要外部激活。”林夕回答,“我们有两个选择:一,由潜入内部的‘磐石’队员携带微型发射器,近距离手动触发;二,由外部平台,例如潜艇,在确认‘木马’就位后,发射特定编码的超声波信号。后者风险在于,平台本身可能拥有超声波探测和干扰能力,且信号穿透多层甲板后的强度衰减难以精确计算。”

“也就是说,‘木马’计划成功,依赖于精准的情报投送、成功的内部安置、以及有效的触发,三者缺一不可。”羊羽总结道,语气凝重。

“是的,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会导致失败。”林夕确认。

会议频道陷入短暂的沉默。三个方案,渗透风险极高,远程瘫痪效果存疑,“木马”计划环环相扣,容错率极低。而“海神之子”号正在移动,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执行‘木马’计划。”羊羽最终打破了沉默,声音斩钉截铁,“这是目前综合评估下,成功率相对最高,且可能获取核心情报的唯一方案。‘磐石’小组做好接应和强攻准备,一旦‘木马’被识破或触发失败,立即启动备用渗透方案,强行突入。张局长,请协调确保补给环节顺利进行,并设法干扰平台的超声波监测系统,哪怕只有几分钟。”

“明白,我会动用一切资源制造‘噪音’。”张局长回应。

“雷豹,你的人需要混上‘海洋探勘者’号,确保‘木马’在转运过程中不被调包或意外损坏,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跟随进入‘海神之子’号,寻找安置‘蜂群’的最佳位置。”

“交给我们。”雷豹的回答简短有力。

“林夕,确保‘蜂群’状态稳定,提供所有可能的技术支持。”

“已经在做最后的环境模拟测试。”

“星脑,”羊羽最后命令,“全程监控‘海神之子’号、‘海洋探勘者’号、‘剑鱼’号以及南海区域所有相关电磁、声学信号,建立实时战术模型,预测任何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指令已确认。建立‘烬灭’行动战术指挥链路。”

庞大的战争机器开始围绕着一个微小的“木马”高效运转起来。

在某个隐蔽的军港,“海洋探勘者”号货轮悄然完成了“特殊货物”的装载。几名穿着普通船员服装,但眼神锐利、动作矫健的“磐石”队员混入了船员之中。他们携带的装备经过精心伪装,看起来与普通的维修工具和个人物品无异。

在风域湖研究所的地下生物实验室,林夕和她的团队正对最后一批“蜂群”胶囊进行能量标定和密封测试。那些微小的胶囊在特制溶液中闪烁着难以察觉的幽蓝光芒,仿佛沉睡的致命病毒。

在昆仑基地,羊羽站在巨大的战术态势图前,上面清晰地显示着“海神之子”号的预测航迹、“海洋探勘者”号的汇合点、“剑鱼”号的潜航路线以及可能的风暴区。激光项目组的部分成员被临时抽调,协助星脑进行复杂的环境建模,特别是计算激光在不同大气条件下,对海上移动目标的潜在干扰效果——这或许是远程支援的最后手段。

时间在紧张的等待中缓慢流逝。

24小时。

“海洋探勘者”号驶出港口,航向预定汇合点。

“剑鱼”号报告,“海神之子”号保持航向航速,其声纹特征已被精确记录。

南海区域气象卫星监测到一股小型热带低压正在形成,可能在未来48小时内带来风雨天气。

12小时。

“磐石”小组报告,已成功控制“海洋探勘者”号关键岗位,船员配合。

林夕报告,“蜂群”所有胶囊状态稳定,触发响应率达到99.8%。

星脑模拟显示,热带低压可能使汇合点海况升至四级,增加转运作业难度,但也可能提供一定的自然掩护。

6小时。

“海神之子”号开始减速,似乎准备进行汇合。

“剑鱼”号悄无声息地潜入至更近的监视阵位,艇首的400兆瓦激光发射器盖板处于待命开启状态。

张局长协调的电子干扰单位就位,准备在关键时刻对预定海域进行宽频段超声波干扰。

1小时。

汇合海域,天空阴沉,海浪明显增大。

“海洋探勘者”号与庞大的“海神之子”号缓缓靠近,如同小鱼靠近巨鲸。巨大的吊臂开始运作,将装有“木马”及其他补给物资的集装箱吊向平台。

雷豹亲自在“海洋探勘者”号的驾驶室,透过望远镜观察着平台上的动静。他看到平台甲板上有穿着灰色制服的人员在活动,几个明显的自动武器站处于待机状态,但没有异常调动。

混入船员的“磐石”队员之一,“灰狐”,凭借其出色的机械维修背景,被临时指派协助吊运操作,这给了他观察平台吊装区和附近通道的宝贵机会。

转运过程异常顺利。集装箱平稳地落在平台指定区域,由平台内部人员接手。灰狐无法跟随进入,但他敏锐地注意到,平台人员使用的扫描设备似乎比预想的更先进,心中不由一紧。他通过隐藏在纽扣中的微型摄像头,将看到的有限内部景象实时传回。

“货物已接收。‘海洋探勘者’号被要求立即离开。”雷豹收到平台发出的讯息。

“木马已进入巨鲸腹中。”雷豹在加密频道中简短汇报。

“按计划撤离。”羊羽命令道,“‘剑鱼’号,保持监视,准备提供超声波触发支援。星脑,分析灰狐传回的影像。”

“海洋探勘者”号调转船头,驶离这片是非之地。现在,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那个看似普通的传感器箱体,以及“暗影蜘蛛”内部人员会将其送往何处。

接下来的等待,比之前的任何时刻都要煎熬。

影像分析结果很快出来:灰狐拍摄到的通道指向生活区方向,但一个岔路口有明显的标识指向更深层的“科研区”,那个方向需要更高权限的门禁。

“关键看他们把这批传感器用在何处。”林夕的声音带着紧张,“如果只是安装在平台外围监测海洋环境,那‘蜂群’将毫无作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海神之子”号在完成补给后,并未立刻恢复最高航速,而是开始在附近海域进行低速机动,似乎在进行某种测试或调整。

3小时后。

星脑突然发出警示:“检测到‘海神之子’号内部出现异常能量波动!特征与陈邈描述的实验前兆相似!波动源位于平台核心区域,推测为‘静默区’!”

“他们要提前进行实验?”林夕惊呼。

“很可能。他们加速赶来这片海域,或许就是因为这里的环境适合进行某种高风险测试。”羊羽脸色凝重,“‘木马’的位置确定了吗?”

“无法精确定位。但其携带的被动信标信号微弱,大致位于平台中前部,尚未进入核心区信标屏蔽范围。”

就在这时,张局长的通讯插入,语气急促:“刚破译的零星通讯片段!‘海神之子’号内部在询问关于那批新到的‘环境传感器’,提及需要立即安装到‘主控回路辅助监测点’!那个监测点的位置,根据陈邈的碎片记忆和我们的结构推测图,就在‘静默区’的外围走廊!”

机会!

“通知‘剑鱼’号!”羊羽立刻下令,“准备超声波触发!频率编码Alpha-Gaa-7!等待我的命令!”

“剑鱼号明白。频率编码Alpha-Gaa-7已设定。激光系统预热,如需硬杀伤,随时可以发动。”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成功与否,在此一举。

平台上,两名技术人员推着装有“木马”传感器的小车,穿过一道道气密门,走向“静默区”外的走廊。他们需要通过最后一道高权限扫描门。

昆仑基地主控室,羊羽紧盯着屏幕,上面显示着“剑鱼”号传来的实时声纳画面和平台结构透视图,代表“木马”的光点正在缓慢移动,接近那个红色的核心区域。

风域湖研究所,林夕和团队成员屏住呼吸,盯着生物信号监测仪,上面显示着“蜂群”胶囊处于休眠但能量稳定的状态。

“木马已抵达目标区域门外!”星脑提示。

屏幕上,代表“木马”的光点停在了核心区入口处。

“他们在进行身份验证和货物扫描…”羊羽低语。

几秒钟的等待,如同几个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