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69章 深蓝孤堡

第269章 深蓝孤堡(1 / 2)

“海神之子”号。

卫星图片在昆仑基地主控室的巨大屏幕上放大。那是一个庞然大物,并非传统的船舶造型,而是由多个模块化平台组合而成的海上综合体,整体呈灰黑色,线条硬朗,带着工业巨构特有的冷峻感。平台中央耸立着类似雷达穹顶和大型通信阵列的结构,四周可见直升机起降坪,以及一些用途不明的、被厚重装甲覆盖的凸起。它静静地漂浮在墨蓝色的公海之上,背景是翻涌的云层和无垠的海面,像一座孤独的、不属于任何国度的移动堡垒。

“国际‘海洋资源勘探与开发公司’——‘涅普顿’集团名下资产,注册地为某个群岛国家,拥有齐全的、至少在纸面上合法的各类勘探、科研许可。”星脑的合成音调平铺直叙,补充着情报,“该平台常年在多个争议海域或公共航道附近游弋,对外宣称进行深海环境研究及稀有矿物勘探。其防卫力量不明,但根据过往零星情报及对其结构的分析,评估其拥有非对称自卫武器及严密的电子防御体系。”

羊羽独自站在屏幕前,宴会厅的喧嚣已被隔绝在外。激光测试成功的短暂兴奋,迅速被这新的、更具压迫感的挑战所取代。一个移动的、受“合法”外衣保护的海上基地,这比固定的地下据点要棘手得多。

“常规军事打击不可行。”羊羽低声自语,像是在梳理思路,“公海区域,敏感的国际法问题,缺乏确凿的、能摆上台面的‘战争行为’证据。‘暗影蜘蛛’很聪明,把自己藏在了国际规则的灰色地带。”

强行攻击,不仅会引发外交风暴,更可能打草惊蛇,导致“深蓝断崖”项目的核心数据和人员转移,甚至可能促使“暗影蜘蛛”采取更极端的报复措施。

“需要一次精准的、非对称的、能否认的介入。”羊羽的眼神聚焦在平台那些看似薄弱的连接点——补给通道、通风系统、水下支撑结构。“一次外科手术式的打击,或者……渗透。”

但如何解近?如何突破其严密的防卫?如何在茫茫大海上,对一个高度戒备的移动目标实施有效行动?

“星脑,调取‘海神之子’号过去六个月的所有航行轨迹、补给记录、已知的无线电信号特征,分析其活动规律、可能的薄弱环节,以及……它与外界的人员、物资交换方式。”

“指令已接受。数据分析需要时间。”

羊羽接通了与风域湖研究所的加密线路。林夕的全息影像出现,她看起来也有些疲惫,但眼神明亮,显然“海神之子”的发现让她看到了明确的进攻方向。

“哥,看到资料了?”

“嗯。一块硬骨头,泡在咸水里。”羊羽言简意赅,“陈邈还提供了什么关于‘海神之子’或‘量子意识投射’的具体信息吗?”

“有限。”林夕摇头,“陈邈的级别,似乎并未直接参与‘深蓝断崖’核心层。他知道这个项目的存在和终极目标,也了解部分理论基础,但具体技术路径、项目进展、平台内部结构及防卫细节,他并不清楚。他只确认,‘海神之子’是该项目唯一已知的、进行到实体实验阶段的主平台。”

“唯一已知……”羊羽捕捉到这个用词。

“是的,‘暗影蜘蛛’习惯准备冗余和备份。但‘海神之子’规模巨大,建设运营成本极高,短时间内复制第二个的可能性较低。摧毁或瘫痪它,至少能极大延缓‘量子意识投射’的研发进程,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

“延缓不够,我们要的是彻底摧毁这项技术,以及研发它的野心。”羊羽语气斩钉截铁,“我们需要一个可行的行动计划。”

“军方和相关部门已经在进行初步评估。”林夕说道,“但正如你所想,公开行动风险太大。上面更倾向于由我们主导,利用技术优势,进行一次隐蔽行动。‘磐石’小组正在待命,但他们需要更详细的情报和可靠的渗透方案。”

“我明白。”羊羽沉吟片刻,“我会在昆仑基地这边,利用这里的计算资源和模拟环境,尽快拿出几个初步的行动构想。你们那边,继续深挖陈邈的价值,同时利用一切信息渠道,尽可能搜集‘海神之子’的更多细节,哪怕是看似无关的蛛丝马迹。”

“明白。另外,杨院长让我转告,激光项目后续的优化和实战化测试不能停。最高层希望它能尽快形成初始作战能力,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它能成为决定性的筹码。”

结束通讯后,羊羽立刻投入工作。他召集了激光项目组中负责目标锁定、能量控制和系统集成的核心成员,组建了一个临时战术分析小组。他们的任务不是继续优化激光器本身,而是思考如何将这项新技术,应用于对“海神之子”这类特殊目标的打击或威慑中。

“将500兆瓦激光器部署到海上?哪怕是大型舰船,目前的能源系统和稳定性也无法支持。”一位能源专家立刻提出质疑。

“不一定要部署在船上。”羊羽在白板上画着示意图,“或者,不一定要用它直接摧毁平台主体。想想看,它的瞬间能量爆发,能否用于瘫痪平台的特定系统?比如,远程烧毁其外部传感器、通信阵列,甚至……精确拦截其发射的无人机或可能的导弹?”

“理论上可行,但需要极高的精准度和实时情报支持。而且,激光在大气层内,尤其是海上复杂环境下的传输损耗和畸变问题……”

“问题就是用来解决的。”羊羽打断道,“我们需要跳出常规思路。激光,或许不是作为主攻武器,而是作为辅助,为渗透小组创造机会。”

与此同时,星脑的分析报告陆续出炉。

“‘海神之子’号平均每四周进行一次补给,通常由悬挂利比里亚或巴拿马国旗的中型货轮执行,补给地点不固定,但倾向于选择气象条件稳定、远离主要航线的海域。补给期间,平台会短暂降低航速,部分外部防卫系统可能因对接操作而暂时关闭或调整角度。”

“平台探测到多个频段的加密数据链信号,与已知的几颗高轨道商业通信卫星存在稳定连接。信号流量分析显示,其数据交换存在周期性高峰,可能与实验数据回传或远程指令接收有关。”

“根据其航行轨迹与海洋气象数据关联分析,平台在遭遇六级以上海况时,会主动规避至相对平静海域,其部分外部作业(如水下设备布放回收)会暂停。这表明其虽然庞大,但对恶劣海况的耐受度并非无限。”

“发现一处可能的结构性弱点:根据其公开的结构图及卫星影像分析,其位于水面以下约十五米处的一个主要推进器舱室与主体结构的连接部,存在设计上的应力集中点。该区域防护相对薄弱……”

一条条信息汇聚,逐渐勾勒出“海神之子”号的动态画像。它并非无懈可击,它有它的节奏,它的需求,它的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