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45章 “织网"与“暗流"

第245章 “织网"与“暗流"(1 / 2)

“镜影”计划播下的种子,在阴影的土壤中悄然发芽。那份经过精心炮制、真假掺半的技术文件,如同滴入清水中的墨滴,开始在对手的情报分析体系与战略评估圈中扩散、渗透,引发了一系列难以察觉却影响深远的涟漪。

大洋彼岸,某顶尖技术评估机构的一份内部报告中,首次出现了对“龙轨”星链激光系统“可能存在特定频谱依赖性”及“持续作战冷却瓶颈”的谨慎分析。尽管报告标注了“信源待进一步证实”,但其结论已然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部分技术专家的判断。

而在更高层的战略推演中,针对“龙轨”星链的模拟对抗方案里,也开始出现了“高强度、特定频段电磁脉冲压制”与“多波次饱和攻击以消耗其冷却资源”的试探性战术想定。

这些细微的变化,通过隐秘的渠道,被“镜影”小组捕捉到蛛丝马迹。风域湖基地的核心层清楚,误导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但这仅仅是漫长而危险的阴影博弈的开端。对手绝非庸才,迟早会通过其他途径进行验证,甚至可能将计就计。真正的较量,在于谁能更快地迭代,谁能更早地看穿对方的下一张牌。

与此同时,基地内部的反渗透排查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陈东升和安全部门如同精密的筛子,对基地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人员进行了背靠背的、不引人注目的细致审查。气氛虽然紧张,但在羊羽和林夕的坐镇下,科研和生产秩序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反而因为安全弦的绷紧,使得流程更加规范,保密意识深入人心。

排查过程中,确实发现了几起违规外联、操作记录异常等边缘问题,均被迅速处理。但真正令人警惕的是,安全部门监测到数起针对基地外围安保系统电子围栏、以及低空无人机禁飞区监控网络的、极其专业和隐蔽的探测行为。这些行为的来源被伪装成普通的商业测绘或爱好者活动,但其手法和时机,指向了受过严格训练的情报搜集人员。

“他们已经在尝试触摸我们的外壳了。”陈东升在向羊羽汇报时,脸色冷峻,“虽然还没找到直接渗透内部的证据,但这种外围的抵近侦察非常频繁,而且手段在不断翻新。我们加强了巡逻和电子监控力度,但被动防御总有疏漏。”

“意料之中。”羊羽站在办公室的电子沙盘前,沙盘上显示着基地及周边区域的立体动态防御态势,“‘龙轨’的光芒太盛,吸引来的飞蛾绝不会少。既然外壳已经被触碰,那我们就让外壳变得更硬,更带刺。”

他转向林夕和陈东升:“‘镜影’计划的第二阶段可以启动了。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主动的、具有欺骗性的外围防御感知层。”

林夕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你是说,利用我们现有的传感器网络,叠加一个虚拟的‘影子基地’?”

“不止是虚拟。”羊羽眼中闪过一丝锐光,“要虚实结合。在真实防御体系的间隙,部署一些具有微弱信号特征、模拟关键节点的‘诱饵’单元。同时,利用我们的数据链和信号模拟技术,在这些诱饵单元周围,生成符合逻辑的、虚假的电磁频谱活动和网络数据流。让那些在外围窥探的‘眼睛’和‘耳朵’,看到、听到我们想让他们知道的东西——一个经过我们精心设计的、存在‘薄弱环节’和‘技术漏洞’的风域湖基地。”

陈东升恍然大悟:“引蛇出洞,然后关门打狗?或者至少,浪费他们的资源,误导他们的判断!”

“没错。”羊羽点头,“这个主动防御欺骗系统,代号就叫‘海市蜃楼’。由‘镜影’小组直接负责,林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东升你负责实地部署和安保协调。我们要给那些潜在的‘捕光者’,营造一个足够逼真、足以让他们深信不疑的‘光学幻境’。”

“明白!”林夕和陈东升齐声应道。

“海市蜃楼”计划的启动,标志着风域湖基地的防御策略从单纯的被动守护,向主动的、具有攻击性的欺骗与反制迈出了关键一步。这不仅是技术的对抗,更是心智的博弈。

就在“海市蜃楼”系统开始悄然在外围布设的同时,基地工作的另一重头戏——“织网”行动,也进入了攻坚阶段。

“织网”行动的目标,是构建“龙轨”系统的中轨增强层。与主要承担战术拦截、信息中继和低轨防御的“龙轨”低轨星座不同,计划中的中轨星座,将搭载功率更高、探测距离更远的激光器以及更精密的宽谱段侦察传感器,其定位是战略预警、反高轨目标,敌方预警卫星、通信卫星、以及对低轨星座进行信息增强和战术引导的关键节点。

如果说低轨“龙轨”是灵敏的“哨兵”与迅捷的“匕首”,那么中轨增强层就是洞察全局的“鹰眼”与威力更强的“长剑”。要实现全球覆盖、无缝衔接的“光盾”体系,中轨层不可或缺。

然而,技术挑战也随之倍增。中轨道环境更为复杂,卫星寿命要求更长,对激光武器的功率、散热、以及长时间在轨稳定运行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更大的卫星平台,更复杂的能源系统,更精密的指向控制机构……每一项都是横亘在项目组面前的险峰。

总装厂房内,代号“鹰眼-1”的首颗中轨技术验证卫星的初样星,正处在总装的关键阶段。与“龙轨”卫星简洁的立方体结构不同,“鹰眼-1”的体积庞大得多,展开的太阳能帆板如同巨鹰的双翼,核心部位那个硕大的激光发射器镜筒,以及侧面复杂的热管理系统的散热鳍片,无不彰显着其强大的功能与技术复杂度。

林夕几乎扎在了总装现场,与各分系统负责人一起,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

“林总,主储能单元的充放电效率在模拟空间极端温度循环下,还是达不到设计指标,波动超过了百分之三。”能源系统负责人眉头紧锁。

“散热回路的微重力环境下流体动力学模拟结果出来了,在持续高功率输出模式下,局部热点温度可能超标,影响激光器寿命和光束质量。”热控专家递过来一份厚厚的报告。

“指向机构的微振动控制,在卫星姿态机动时,还是会对激光瞄准精度产生可测量的干扰。”精导系统工程师也带来了坏消息。

问题层出不穷,压力巨大。中轨平台的技术跨度,远超之前的低轨“龙轨”。许多在地面实验室看似完美的方案,一旦放到空间环境的苛刻条件下进行验证,便暴露出一系列意想不到的问题。

羊羽定期听取进展汇报,他没有催促,而是不断地协调资源,帮助林夕团队解决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难题,并顶住了来自上层关于进度的询问。他深知,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中轨增强层是未来体系的核心支柱,绝不能为了追求速度而牺牲可靠性与性能。

“不要怕发现问题,现在发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未来在轨成功的保障。”羊羽在项目协调会上,再次给林夕团队减压鼓劲,“我们需要的是能打仗、打胜仗的‘鹰眼’,而不是匆匆上天、问题百出的‘病鹰’。时间固然紧迫,但质量永远是第一生命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