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43章 星链初成与利刃出鞘

第243章 星链初成与利刃出鞘(1 / 2)

秦怀远教授的到访与深谈,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羊羽和林夕心中激荡起层层涟漪。宏观战略层面的考量,为他们原本专注于技术突破的视野,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也更为复杂的窗户。然而,无论是来自苍穹的窥探,还是地面战略棋局的变幻,都未能动摇风域湖基地核心任务的推进步伐。所有的思考与警示,最终都化为了更坚定、更审慎的行动力。

接下来的数月,风域湖基地进入了一种近乎沸腾的沉寂。表面上,基地依旧戒备森严,秩序井然,但内部却涌动着创造与突破的洪流。所有人的目标都高度一致——将“龙御一号”验证星的成功,迅速转化为可部署、可作战的实质性力量。

核心工作围绕两大主线展开:一是基于验证星数据全面优化的3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的工程化与小型化;二是构建能够支撑“龙轨星链”快速部署的模块化卫星平台与批量生产线。

实验室内,林夕带领着能源、结构、热控、控制等各个分系统的精兵强将,对海量在轨数据进行着最后的榨取式分析。每一个微小的波动,每一个极限参数,都被反复推敲,融入新一代的设计中。散热回路的扰流结构经过流体力学仿真和微重力环境模拟,得到了最优设计;平台与太阳能翼板的连接机构,引入了新型复合阻尼材料,有效抑制了微振动;能量核心的输出稳定性和瞬态响应能力,通过算法优化和部件迭代,再上了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在巨大的总装测试厂房内,新的景象正在出现。不再是“龙御一号”时期那种近乎手工作坊式的精雕细琢,而是出现了标准化的工位、流水化的装配流程和高度自动化的检测设备。卫星平台被分解为核心舱、能源舱、推进舱、载荷舱等数个标准模块,每个模块都有严格定义的接口和性能指标,可以在不同的生产线上并行制造,最后进行总装集成。这标志着“龙御”项目从尖端技术验证,正式迈入了工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新阶段。

羊羽的身影穿梭于设计室、实验室和总装厂房之间,他是整个系统最核心的架构师与黏合剂。他需要确保各个优化后的分系统在整合后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更需要确保模块化设计不会以牺牲性能和创新为代价。他的大脑如同一个高速运行的超算,处理着从技术细节到工程管理的无数信息流。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当北国的原野再次披上绿装时,风域湖基地迎来了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时刻。

经过无数次地面测试与模拟验证,完全基于“龙御一号”经验优化、并成功实现小型化与轻量化的300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正式通过最终评审,获准量产。这套系统在保持甚至略微提升核心性能指标的前提下,体积和重量比验证星版本减少了约百分之三十,功耗管理更加高效,可靠性进一步提升,完全满足了在小型化、标准化卫星平台上搭载的要求。

“批准投产。”羊羽在最终文件上签下名字,笔迹沉稳有力。这两个字,意味着“龙轨星链”终于拥有了可以大规模部署的、标准化、高性能的核心武器单元。

命令下达,早已准备就绪的生产线全速开动。精密机械臂不知疲倦地挥舞,高纯度材料在自动化设备中流转,经过一道道严格的工序,一套套凝聚着无数心血的强激光攻防系统被制造出来,进行着最后的标定与测试。首批下线的是18套系统,它们将被安装到同样采用模块化设计、批量生产的低轨卫星平台上,组成“龙轨星链”的先行试验星座。

就在生产线轰鸣运转的同时,位于西北戈壁深处的航天发射中心,也进入了紧张的备战状态。此次发射任务意义重大,将首次采用“一箭多星” 方式,将试验星座的首批四颗卫星一次性送入预定轨道。

发射当日,晴空万里。巨大的新型运载火箭矗立在发射架上,火箭的整流罩内,四颗外形一致、闪烁着金属光泽的卫星,如同四位整装待发的士兵,静静地等待着奔赴苍穹的使命。

风域湖基地指挥大厅和发射中心指挥大厅之间建立了高速数据链路,羊羽、林夕与基地核心成员远程观摩发射实况。

“……5,4,3,2,1,点火!起飞!”

随着倒计时归零,火箭底部喷吐出橘红色的巨大火焰,轰鸣声撼天动地,箭体稳稳离开发射架,加速刺向蔚蓝的天穹。

“程序转弯正常。”

“助推器分离正常。”

“一二级分离正常。”

“整流罩分离正常。”

一道道清脆的口令声在指挥大厅回荡。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大屏幕上火箭的飞行轨迹和遥测数据。

“星箭分离!”

当这最终的口令响起,屏幕上代表火箭末级和四颗卫星的信号点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参数时,两个指挥大厅里瞬间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首次一箭多星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但这仅仅是开始。在随后的数周内,航天部门集中力量,又连续进行了四次一箭多星发射,将其余14颗卫星精准送入各自设计的轨道面。

接下来,是更为复杂的在轨测试阶段。地面测控网络全面启动,对散布在低轨道上的这18颗卫星进行逐一唤醒、状态确认、系统初始化。然后,真正的重头戏上演——多星协同组网测试。

在羊羽和林夕的亲自坐镇指挥下,测控中心向星座发送了一系列复杂的指令。18颗卫星不再是孤立的个体,它们通过高速激光链路和微波链路,相互连接,交换数据,共享目标信息,进行时间同步。

屏幕上,代表卫星的光点之间,亮起了无数条细密的数据流通道,构成了一张覆盖特定空域的动态网络。

“数据融合中心运行正常,多源信息处理延迟低于设计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