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42章 龙轨星链

第242章 龙轨星链(1 / 2)

“龙御一号”验证星在轨测试的全面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整个风域湖基地乃至所有参与“龙御”项目的团队成员心中。最初的狂喜与庆祝过后,氛围迅速转变为一种沉静而坚定的亢奋。每个人都清楚,验证星的完美首秀仅仅是宏伟乐章的第一个音符,真正的交响乐才刚刚拉开序幕。

羊羽和林夕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投入了更为繁重的工作中。验证星传回的海量在轨数据,如同宝藏,需要他们带领团队去挖掘、分析、消化,并将其转化为下一代卫星乃至整个“龙轨星链”设计的基石。

基地核心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巨大的电子屏幕上展示着“龙御一号”全功率试验的详细数据图谱,包括能量核心的瞬时波动、平台结构的微应变、热管理系统的峰值负载、以及定向精度与振动抑制的关联曲线。羊羽、林夕以及各分系统负责人围坐一堂,进行着持续数日的深度复盘。

“看这里,”林夕指着热管理系统的一条温度曲线,“在百分之百功率持续输出的第37秒,二级散热回路接口温度有一个微小但突兀的跃升,虽然很快被系统调节平复,但这表明在极端工况下,我们的热传导模型仍有细微的优化空间。”

负责热控系统的老专家推了推眼镜,点头道:“林总工看得仔细。我们分析认为,这可能是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冷却液流态与地面模拟存在差异所致。后续型号,我们可以考虑在接口处增加扰流结构,或者优化泵控算法。”

另一边,负责结构平台的工程师则指着振动数据:“主动振动抑制系统的表现超乎预期,将发射反冲的影响降低了95%以上。但我们也发现,在特定频率上,太阳能翼板与主体结构之间存在极其微弱的耦合振动。虽然目前不影响性能,但考虑到未来星座需要更高的指向稳定性和更长的在轨寿命,建议在连接机构上引入更先进的阻尼材料。”

羊羽认真倾听着每一个细节,时而提问,时而记录。他目光锐利,仿佛能穿透数据,看到背后隐藏的技术脉络。“所有这些问题,无论多微小,都必须记录在案,纳入‘问题与经验库’。”他沉声道,“‘龙御一号’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成功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更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真实的在轨‘体检报告’。下一颗星,乃至未来数百上千颗星,都必须站在它的肩膀上,更加完美。”

连续数日的技术复盘会后,团队的焦点开始从单颗卫星的技术细节,转向更为宏大的系统架构。

另一间更大的指挥室内,一幅动态的全球轨道模拟图占据了整面主屏幕。地球在缓缓旋转,一条条代表不同轨道(低轨、中轨、地球同步轨道、甚至倾斜轨道)的虚拟光带环绕其上,零星闪烁着几个光点,其中一个被特别标注为“龙御一号验证星”。

羊羽、林夕与战略规划团队、轨道动力学专家、以及远程连线的航天发射方代表李振邦等人,齐聚一堂,开始勾勒“龙轨星链”的初步蓝图。

一位轨道专家操控着模拟系统,讲解道:“基于‘龙御’系统的防御响应时间和全球覆盖要求,我们初步构想的星座体系是分层、异构的。”

屏幕上,不同高度的轨道光带开始亮起,并出现密集的光点群。

“最底层,是低轨道快速响应层。由百颗小型化、高机动性的卫星组成。它们轨道周期短,分布在多个轨道面,确保地球上任意点在任意时刻,都有至少数颗卫星能够覆盖,提供最快的威胁探测和拦截响应。‘龙御一号’验证的技术,将主要在这一层实现小型化和批量生产。”

光点密集如蜂群,快速掠过地球表面。

“中间层,是中轨道增强与控制层。数量较少,但平台能力更强,搭载更强大的能量核心和更精密的探测设备。它们既能作为低轨节点的信息中转和协同指挥节点,也能独立应对更复杂、更高能量的威胁。同时,这一层卫星轨道更高,覆盖范围更广,单星值守时间更长。”

中轨道的光点移动相对缓慢,如同棋局中的“车”,纵横捭阖。

“最高层,是地球同步轨道及特定倾斜轨道的战略值班层。数量最少,但都是‘重器’。它们相对地面静止或保持特定路径运动,能够对特定区域进行持续不断的监视和战略威慑,是‘龙轨’系统的定海神针。必要时,也能汇聚多星能量,应对最高级别的战略威胁。”

同步轨道上的几个光点稳稳地悬停在大陆上空。

李振邦的影像在屏幕上发言:“这个分层架构很合理。但随之而来的挑战是巨大的。首先是发射成本和时间。低轨成百上千颗卫星的部署,如果沿用传统发射方式,无论是经费还是周期,都是天文数字。”

羊羽点点头,接口道:“李总说到关键了。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必须解决的瓶颈。除了传统火箭发射,我们必须积极索新的、低成本的快速入轨方式。空射运载系统、可重复使用火箭、甚至你上次提到的那个‘新概念发射技术’,以及一箭多星,都需要加速论证和投入。”

林夕补充道:“不仅是发射,卫星本身的制造模式也必须革命。我们需要建立标准化、模块化的卫星生产线,像生产汽车一样生产卫星,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可靠性和生产效率。‘龙御一号’的很多分系统,已经为模块化设计打下了基础。”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初步确定了“龙轨星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在一年内,发射一个由12-18颗低轨卫星组成的小型试验星座,验证多星协同、数据融合和快速响应机制;第二步,二年内,初步建成覆盖全球重点区域的低轨和部分中轨网络,形成初始作战能力;第三步,三年内,全面建成完整的三层星座体系,实现“全球抵达、瞬时响应、无缝防御”的最终目标。

蓝图是宏伟的,但前路也布满荆棘。除了技术和大规模工程管理的挑战,还有那必然随之而来的、看不见的波澜。

“龙御一号”的成功,尽管项目组和相关部门已经尽力控制信息传播的范围和细节,但如此大规模的航天发射和在轨高能试验,不可能完权避开外界,尤其是拥有强大太空监测能力的某些国家的“耳目”。

几天后,一份绝密情报摆在了羊羽和基地高层领导的桌上。情报显示,多个外国军方和情报机构,对“龙御一号”及其后续试验表现出了“异常高度的关注”。某些国家的太空监视网络,调整了部分传感器的指向,加强了对“龙御一号”轨道区域的监测。更有甚者,有迹象表明,有不明来源的、具备近距离观测能力的卫星,正在尝试进行变轨机动,其目标轨道与“龙御一号”存在交汇点。

“看来,我们的‘客人’已经按捺不住好奇心了。”基地安全负责人语气凝重。

羊羽看着情报摘要,脸上并无太多意外。“这是意料之中的事。‘龙御’系统所展现出的潜力,足以改变现有的战略平衡。有人坐立不安,有人想窥探虚实,太正常了。”

“我们需要采取反制措施吗?比如,在对方卫星过于靠近时,启动我们的干扰系统,或者进行规避机动?”安全负责人问道。

羊羽沉思片刻,摇了摇头:“暂时不必。‘龙御一号’具备一定的自我防护和规避能力,可变轨,可防御,可进攻,可静止,这是设计时就考虑的。但在对方没有明确敌对行动前,我们不宜首先展示攻击性。有时候,保持一定的‘神秘感’,反而能形成更大的威慑。”

他顿了顿,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弧度:“而且,这未尝不是一个机会。正好可以测试一下,在潜在威胁环境下,我们的卫星能否保持稳定运行,我们的地面测控系统能否及时感知并做出正确判断。把这次‘围观’,当作一次免费的实战背景下的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