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240章 苍穹为砧

第240章 苍穹为砧(1 / 2)

高层的批复如同一道集结令,将分散在全国各处的顶尖航天力量迅速汇聚到“龙御星轨”项目的旗帜下。风域湖基地,这个曾经相对独立、专注于技术突破的科研堡垒,如今成为了一个庞大系统工程的心脏。来自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卫星总体设计部、测控通信中心等单位的专家和技术骨干,组成了一支空前强大的联合攻坚团队。

基地的会议室里,第一次联合项目大会的气氛庄重而热烈,同时也带着一丝不同技术文化碰撞的微妙张力。羊羽作为项目总负责人,坐在主位,林夕紧挨着他,面前摊开着厚厚的样机测试数据报告。会议桌的另一边,坐着卫星平台总师王铮——一位身材清瘦、眼神锐利、在航天领域深耕了三十年的老专家,以及运载火箭总师李振邦,他身材魁梧,声若洪钟,是出了名的“硬派”技术领袖。

“王总,李总,欢迎各位的到来。”羊羽开门见山,声音沉稳有力,“‘龙御星轨’地面及星载化测试已圆满完成,技术可行性得到充分验证。现在,我们的任务是将它送上太空。这是‘龙御一号’验证星的技术要求和接口文档。”他示意工作人员将加密数据终端分发给与会各方。

王铮戴上老花镜,仔细地浏览着屏幕上的参数,眉头逐渐皱起:“羊总,林总工,你们这个‘龙御’载荷,功率密度前所未有,对平台的结构刚度、热管理、电力供应和姿态控制精度要求,几乎是现有通信卫星或遥感卫星平台的数倍以上。尤其是全功率发射时的瞬时能量需求和反作用力矩……现有的成熟平台,恐怕没有一个能直接胜任。”

李振邦粗壮的手指敲着桌子,接口道:“重量和尺寸也是个问题。虽然你们已经小型化成功,但相对于常规载荷,依然是个‘大家伙’。我们需要的新型运载火箭,虽然有系列成熟技术,但整流罩尺寸和运载能力都需要定制化放大,这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风险和成本问题。而且,你们要求的轨道精度和入轨姿态,非常苛刻。”

会议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航天工程的严谨性与“龙御”项目追求极限性能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

林夕适时开口,她的声音清晰而柔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技术自信:“王总,李总,您二位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关于平台,我们并非要求完全另起炉灶,而是希望在现有最先进平台基础上进行适应性增强。我们带来的‘共振微结构’传感网络和主动热控技术,不仅可以用于载荷本身,同样可以赋能平台。我们可以实时感知平台的结构应力分布和热变形,通过我们的控制算法与平台的姿态控制系统深度耦合,实现更精准、更抗干扰的联合控制,抵消部分发射和运行时的扰动。”

她调出一组模拟数据:“这是我们联合控制算法的初步仿真结果,显示在模拟‘龙御’全功率发射反冲的情况下,平台姿态稳定度可以比传统控制方式提升一个数量级。”

王铮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曲线,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深度融合?将载荷的感知和控制能力反向赋能平台?这倒是一个新思路……有点像给卫星装上了‘神经末梢’和‘条件反射’。”

“正是如此。”林夕肯定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活’的系统,而不仅仅是一堆部件的堆叠。”

羊羽接着补充关于运载的问题:“李总,关于运载火箭,我们理解定制化的风险和成本。但我们相信,‘龙御星轨’的战略价值,值得这份投入。我们可以派出核心工程师团队,全程参与火箭适应性改进工作,提供载荷的详细动力学模型和接口要求,确保天地协同设计的可靠性。至于轨道精度,这关系到‘龙御’的初始定位和后续机动能力,是发挥其效能的基础,还请务必保障。”

李振邦摸着下巴,沉吟片刻,终于点了点头:“既然上面下了死命令,再硬的骨头也得啃!有你们的人参与也好,能减少很多沟通成本。不过,丑话说在前面,地面测试必须做到极致,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我老李这关都过不去!”

第一次会议的基调就此奠定:挑战巨大,但目标一致,合作的大门在务实的技术探讨中彻底打开。

随后的日子,风域湖基地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联合设计中心。来自不同单位的工程师们混杂在一起,不分彼此,围绕着“龙御一号”验证星的每一个细节展开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仿真验证。

平台结构强化是首要难题。为了承受“龙御”发射时巨大的反冲力和运行时的微振动,卫星平台的主承力结构需要重新设计,采用更先进的复合材料和高精度焊接工艺。王铮团队提出了数套加强方案,都与羊羽、林夕团队带来的载荷动力学模型进行反复迭代。巨大的三维模型在屏幕上旋转,应力云图不断变化,寻找着最优的平衡点。

热管理系统的挑战更是空前。“龙御”全功率运行时产生的废热,足以在短时间内“烤熟”一颗传统卫星。传统的辐射散热板面积远远不够。解决方案是设计一套结合了可变角度辐射板、流体循环回路以及林夕他们提供的“活性热控薄膜”的复合散热系统。这套系统能够根据内部热源的分布和外部空间环境,智能地将热量高效地辐射到宇宙深空。设计过程异常繁琐,热仿真模型运行了成千上万次。

电力系统同样需要升级。300兆瓦的峰值功率输出,意味着需要强大的储能和瞬间释放能力。卫星的太阳能帆板面积和蓄电池组容量都大幅增加,电力管理和分配系统也必须具备应对瞬时巨量电流冲击的能力。能源团队与平台电力团队几乎合二为一,共同设计了一套高度冗余、智能调度的电力网络。

姿态控制系统的融合是林夕工作的重点。她带领着算法组,与平台的AcS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联合仿真。将“共振微结构”感知到的平台微变形、以及“龙御”发射时预估的反作用力矩,提前注入控制模型,让AcS系统能够“预判”并提前启动控制力矩陀螺或推进器进行补偿。这相当于给卫星装上了“肌肉记忆”,使其在“开枪”后依然能保持极高的指向稳定性。

与此同时,李振邦那边的火箭改进也在同步推进。新型号被暂定为“长征-龙御”号。主要改进在于更大的整流罩,以适应“龙御一号”特殊的构型;以及更精准的上面级制导系统,确保能将卫星送入那条近乎完美的预定轨道。羊羽派出的工程师团队常驻火箭研究院,及时反馈载荷方面的约束条件。

这是一个异常艰苦的过程。不同领域的技术语言需要翻译,设计规范需要统一,甚至工作习惯都需要磨合。会议室里常常争论到深夜,咖啡消耗量惊人。但所有人都清楚他们正在创造历史,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支撑着每一个人。

数月后,“龙御一号”验证星的详细设计终于冻结,进入了生产制造和总装测试阶段。

所有的核心部件,从强化过的平台结构,到集成了“活性光学薄膜”的紧凑型发射天线,再到小型化高密度能量核心,都在高度保密的环境下,于各自的专业工厂里生产出来,然后被秘密运抵风域湖基地新建的、洁净度达到最高标准的卫星总装大厅。

总装过程如同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穿着纯白防尘服的技术人员,在特制的工装夹具辅助下,小心翼翼地将一个个模块吊装、对接、固定。每一根线缆的铺设,每一个接头的力矩,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记录。羊羽、林夕、王铮等人几乎每天都泡在总装大厅,亲自监督每一个关键步骤。

“平台主体与载荷舱对接完成!”

“主电力总线连接,绝缘测试通过!”

“主动热控回路灌注完成,检漏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