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御之甲”地面综合测试的圆满成功,如同一剂强心针,注入了风域湖基地乃至所有参与项目的相关人员心中。那份详尽的测试报告,以及记录着长达八小时全功率稳定运行的最终数据,被列为最高机密,同时也成为了推动项目进入下一阶段的最高效催化剂。
庆功的余温尚未完全散去,基地的核心力量便已投入到羊羽所强调的“万里长征第二步”之中。首先进行的是为期数周的深度数据复盘和系统优化。测试中暴露的冷却系统次级泵组振动、光束指向微抖动等问题,被工程师团队逐一拆解分析,改进方案迅速出台并实施。林夕带领的控制算法组,则根据“共振微结构”反馈的海量数据,对控制模型进行了更精细的打磨,使其动态响应和容错能力再上一个台阶。
与此同时,另一项至关重要、甚至堪称革命性的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并行推进——小型化。
“龙御星轨”地面原型机虽然强大,但其庞大的体积和质量,距离能够搭载于卫星平台相距甚远。要实现“星载”这一终极目标,必须在保持甚至提升性能的前提下,进行一场彻底的“瘦身革命”。
这项重任,主要落在了材料科学、精密制造和能量核心创新团队的肩上。陈明远院士和周雨薇博士再次成为了攻坚克难的核心人物。
基地内部一间高度保密的实验室里,周雨薇正站在一个充满惰性气体的透明操作箱前,小心翼翼地操作着机械臂。箱内,一块闪烁着奇异流光的金属薄片正在被进行微观级别的蚀刻。这正是基于“共振微结构”理念进一步研发的“活性光学薄膜”。它不再仅仅是感知,更能在特定能量场激励下,主动进行微米级别的形变,替代传统笨重的机械式光束偏转器,从而在光学系统层面实现数量级的体积和重量缩减。
“成功了!”周雨薇看着监测屏幕上显示的薄膜响应数据和形变精度,长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难掩兴奋之色,“响应速度比预期快百分之十五,能耗降低百分之二十!这意味我们不仅能用它做更快速的动态补偿,甚至可以直接用它构建主要的光束控制单元!”
旁边的陈院士戴着特殊眼镜,仔细观察着样本,赞许地点点头:“生物神经网络的启发果然是无穷的。这块‘薄膜’就像拥有了简单的反射神经。雨薇,你们组立了大功。立刻将数据同步给林夕那边,让他们着手更新控制算法,适应这种新的执行器。”
另一边,能量核心的小型化更是重中之重。传统的强激光器要实现300兆瓦的输出,其能量转换、储能和释放系统往往如同一个大型工厂。而“龙御星轨”项目伊始,就瞄准了基于新型超导储能和高效等离子体激发的前沿技术。
赵建明工程师带着他的团队,几乎住在了能量实验室。他们面对的是如何将庞大的超导磁体线圈和冷却系统,集成到一个相对紧凑的模块中。无数次模拟、无数次失败、无数次对材料和结构的优化……最终,他们采用了一种多层复合超导带材和微通道相变冷却技术,成功将核心能量模块的体积压缩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而能量密度和释放效率反而有所提升。
“老赵,你这可是把一头大象塞进了冰箱,还让大象跑得更快了!”一位前来观摩的兄弟单位专家看着初步成型的小型化能量核心模块,忍不住惊叹道。
赵建明抹了把额头的汗,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而自豪的笑容:“没办法,上面给的是命令,不瘦身,上不了天啊!”
除了光学和能量核心,结构、散热、电源管理……每一个分系统都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般的“瘦身”洗礼。新材料、新工艺、新架构被不断引入、测试、优化。基地的加工中心和实验室日夜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比测试前更加炽热的奋斗气息。
羊羽和林夕统筹全局,穿梭于各个攻关小组之间,协调资源,解决跨领域的技术难题。林夕更是将小型化带来的系统参数变化,实时融入她的整体控制模型中,确保“瘦身”后的系统依然是一个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而非简单的部件堆叠。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三个月后,经过多轮迭代优化,第一台工程样机——“龙御星轨"星载原型机终于总装完成。
与地面原型机那庞然大物的姿态不同,样机虽然依旧不失威严,但体积和重量已经大幅缩减,其核心部分被集成在一个流线型、覆盖着高效散热鳞片的银灰色舱体内,看上去更像是一件来自未来的精密艺术品,而非一件毁天灭地的武器。
“真美啊……”林夕看着矗立在新型测试台上的样机,轻声感叹。这凝聚了无数人心血的结晶,仿佛一件被精心打磨的神兵,只待出鞘,直指苍穹。
羊羽站在她身边,目光锐利地扫过样机的每一个接口和传感器:“美不美,还要看它能不能经受住接下来的考验。”
星载平台适应性改造和太空环境模拟测试,即将开始。这不再是面对地球大气层内的挑战,而是要模拟宇宙真空、极端温度交变、强辐射、微重力等严苛环境。
测试被转移到了基地内部新建的“空间环境模拟中心”。这里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型空间环境模拟器——一个巨大的真空罐,内部可以抽至高真空,并利用液氮和加热系统模拟从零下150摄氏度到零上100摄氏度的剧烈温度变化,同时配备了模拟太阳辐射和宇宙粒子辐射的设备。
将样机吊装进入巨大的真空罐,如同将宝剑纳入剑匣。当厚重的舱门缓缓关闭,抽气泵开始工作,将内部气压降至接近宇宙真空时,指挥中心所有人的心再次提了起来。
“真空度达到预定值。”
“开始第一阶段,热真空环境适应性测试。”羊羽下达指令。
模拟器内壁的加热器和冷却管路开始工作,模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时所经历的“日照区”高温和“阴影区”低温的剧烈循环。每个循环持续数小时。
监控屏幕上,样机各部分的温度数据开始剧烈波动。外壳温度在高温段迅速攀升,而在低温段则急剧下降。关键在于内部的核心部件,能否在高效的隔热和温控系统保护下,保持稳定的工作温度。
“能量核心保温层效能正常,内部温差控制在正负5度以内。”
“光学平台热变形监测……变形量在纳米级,动态补偿系统已激活,补偿效果良好!”
“冷却系统……微通道相变冷却效率超预期,核心温度稳定!”
好消息接连传来。专门为太空环境设计的温控系统和结构材料,经受住了第一轮考验。
“启动第二阶段,热真空条件下的低功率功能测试。”林夕命令道。
在真空和温度交变的环境中,样机被首次激发。一道无形的能量束在模拟器内射向远处的标靶,标靶也经过特殊设计,可在真空环境下工作。
“发射成功!光束参数稳定!光学系统在热应力下保持极高指向精度!”
这意味着,即使卫星在太空中经历着“冰火两重天”,“龙御星轨”依然能够可靠地瞄准和射击。
热真空测试持续了整整一周,模拟了数十个极端温度循环。样机表现出了惊人的环境适应性和稳定性。
接下来,是更令人紧张的在轨运行与攻击防御模拟测试。
这个测试不仅要模拟环境,还要模拟实战场景。真空罐内被布置了更加复杂的监测系统,并引入了一个模拟在轨机动目标的装置。
“测试目标:模拟拦截一颗处于低轨道、具有轻微机动能力的‘假想敌’侦察卫星。”羊羽宣读了测试想定。
指挥中心的气氛瞬间变得更加凝重。这已经无限接近真实的太空作战场景。
“样机启动,全系统自检通过。”
“模拟目标轨道参数注入……目标运动轨迹生成……”
“跟踪系统锁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