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博士继续诚恳地说:“我不想再与任何形式的毁灭扯上关系。如果你们允许,我希望能在理论层面提供一些帮助。比如,基于我的知识,哪些类型的扰动最易引发失稳连锁反应?哪些区域的监测指标最为关键?以及……如果,我只是说如果,那里真的存在某种基于化能合成的特殊生物圈,哪些信号是值得警惕的?我知道这需要建立在你们信任的基础上,但我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监督,只希望能为避免悲剧贡献一点力量。”
羊羽和林夕对视一眼。琼斯博士提出的这些点,确实切中了勘探计划中风险防控的关键。他的经验,尤其是从负面案例中总结的经验,可能是风域湖团队原本缺乏的。
经过安全部门的紧急评估和周局长的特批,一个特殊的“顾问”机制建立了。琼斯博士可以在指定的、严格监控的隔离会议室中,通过一个经过信息过滤和审计的终端,查阅部分非核心的、脱敏后的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并提出书面分析建议。他的所有操作都会被记录,所有建议都需要经过核心团队严格评估后才能作为参考。
这种方式既利用了其专业知识,又最大限度地控制了风险。琼斯博士对此安排表示接受,很快便投入了工作,他提交的第一份关于“海底浅表层气饱和区声学识别与避让建议”的报告,就显示了极高的专业价值,得到了赵建明工程总师的高度评价。
时间一天天过去。“探索一号”的改装工程接近尾声。原本略显空旷的甲板和船舷,如今布满了各种新加装的探测设备基座、防护栏、吊机以及通信天线,显得更加威武和神秘。舰桥内的控制台进行了全面升级,大型综合显示屏取代了原来的多个独立屏幕,可以融合显示舰船状态、海图、实时勘探数据流以及水下机器人传回的视频影像,信息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出海前的最后准备紧张进行。各种科考仪器设备、水下机器人、钻探工具、样本保存装置、生活物资被源源不断地运送上船,进行分类、固定和调试。船员和科考队员开始了密集的联合演练,熟悉新设备操作和应急预案。
就在启航前三天,一场高级别的誓师动员会在风域湖指挥部举行。周局长、杨院长、李书记等领导悉数出席。
“同志们,‘深蓝探针’计划意义重大,关乎国运,关乎未来。”周局长的声音沉稳有力,“你们即将前往的,是祖国乃至全世界海洋科学的最前沿,也是充满未知与挑战的风险之地。党和人民相信你们,将这副重担交给你们。希望你们发扬严谨求实、团结协作、勇于探索、不畏艰险的精神,圆满完成勘探任务,为国家决策提供最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必须时刻保持警惕,确保人员、装备、数据的绝对安全!”
“保证完成任务!”以羊羽为首的勘探团队全体起立,声音铿锵,目光坚定。
会后,羊羽和林夕并肩走在研究所的林荫道上。夜色已深,但研究所许多办公室的灯光依然亮着。
“紧张吗?”羊羽轻声问。
“有一点,”林夕诚实地点点头,“更多的是期待。等了这么久,终于要亲自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了。”
“我们会成功的。”羊羽握住她的手,“我们有最优秀的团队,最先进的装备,还有彼此。”
“嗯。”林夕靠在他身边,感受着这份风雨同舟的踏实。
出发的日子终于到来。清晨,保密军港内,完成了全面改装和物资装载的“探索一号”整装待发。银灰色的船体在晨光下闪烁着冷峻的光芒,新涂装的“探索一号”字样和国旗格外醒目。数艘护航舰艇早已在港外等候。
羊羽、林夕率领全体科考队员在甲板上列队,与送行的周局长等人挥手告别。
“出发!”羊羽一声令下。
汽笛长鸣,缆绳解开,“探索一号”在拖船的辅助下,缓缓驶离码头,调整航向,向着广阔的太平洋,向着那片深邃莫测、蕴藏着“源初之密”的海沟,破浪前行!
船尾翻滚起白色的浪花,逐渐汇入无尽的蔚蓝。
“深蓝探针”,已然出鞘!
等待他们的,将是深达数千米的黑暗高压环境,是规模空前的超级能源宝藏,是潜藏的巨大环境风险,是来自竞争对手的窥视与威胁,还有可能存在的、超越当前认知的深海奥秘。
征程,始于足下。答案,藏在深渊。
“探索一号”如同一个坚定的问号,义无反顾地驶向未知,去追寻那个关乎未来的终极答案。海风猎猎,吹拂着甲板上勘探队员们坚毅的面庞,他们的眼中,有期待,有谨慎,更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