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83章 深水暗礁

第183章 深水暗礁(1 / 2)

风域湖研究所并未因那“裂隙之光”而放松,反而如同受伤的野兽,舔舐伤口的同时,将感官放大到极致,警惕着黑暗中任何一丝风吹草动。最高警戒状态下,整个研究所仿佛一座精密而压抑的堡垒,每一颗螺丝都绷紧到了极限。

李默提供的“生锈的杏仁”气味线索,以及林夕小组在废弃通风管道内发现的金属胶囊残骸、模糊指纹和特殊纤维,成为了眼下最 有形的突破口。

指纹和纤维样本被立即送入拥有最高权限和安全隔离措施的物证分析实验室。由于样本极其微小且可能具有特殊性质,常规的比对和分析流程被跳过,直接动用了研究所内最尖端的分析设备。

指纹经过高精度三维扫描和多重光谱增强处理,细节被一点点抠取出来。它并非完整的指纹,而是一小块指尖侧面的印记,特征点有限。数据库的比对在庞大的国内及受限国际数据源中紧张地进行着,海量的数据翻滚,每一次比对失败的提示都让守在终端前的林夕眉头锁紧一分。

那几根合成纤维则在电子显微镜下露出了真容。它们呈现出一种极其复杂的复合结构,核心是高强度的碳纳米管束,外层则包裹着一种具有微弱吸波特性的聚合物,表面还附着有纳米级别的金属颗粒。这种制造工艺远超普通商业或军用材料。

“这种纤维……不像用于衣物或普通装备。”材料分析专家得出了初步结论,“它的结构更接近……某种微型的、柔性的传感或传导单元,或者用于特殊用途的伪装材料。它的来源非常罕见,生产门槛极高。”

线索似乎有价值,却又陷入了更深的迷雾。对手的科技水平再次令人心惊。

“继续比对,扩大范围,包括所有已知的高精尖材料实验室、特殊供应商甚至是一些……理论上应该被封存的科研计划档案。”羊羽下达指令,他知道这如同大海捞针,但这是目前唯一的针。

与此同时,对研究所历史档案的梳理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量尘封的纸质和电子记录被调出,一支专门小组负责筛查所有与“苦杏仁味”、“氰化物”、“废弃通风系统”以及早期安全事故相关的记录。工作量巨大,且多是陈年旧事,进展缓慢。

苏小满和赵建明没有等待。他们以加工厂发现的逻辑炸弹代码和赵建明之前构建的信号模型为基础,全力升级研究所的“免疫系统”。

基于逻辑炸弹的触发机制和代码特征,苏小满编写了新的检测算法,并将其整合入“谛听”系统和对所有关键工业控制系统的实时监控中。任何试图对核心代码进行类似微妙篡改的行为,都将被立即标记。

赵建明则更进一步,他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对手能够如此精准地投放信号和植入物,可能不仅仅依赖于外部发射,也许在研究所内部,存在着极其微小的、未被发现的“信号中继点”或“环境赋能装置”。这些装置可能本身不具备攻击性,只是被动地增强或引导特定信号,甚至只是收集环境能量,在特定时刻短暂激活,因此极难被探测。

“就像在水下布设的听音器,平时静默,只在需要时工作。”赵建明解释道,“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扫描方式,不是寻找持续的电磁发射源,而是寻找那些……‘异常共鸣点’。”

他设计了一套复杂的多频段主动激发扫描协议。通过研究所内部布置的多个传感器节点,发射一系列极其微弱、安全的特定频率探测信号,然后监听整个空间内产生的谐波和共振反馈。任何与预设背景模型不符的异常共鸣,都可能是隐藏装置的迹象。

这套系统被命名为“回声探针”,开始对研究所核心区域,尤其是李默出事的b区和高价值项目区,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地毯式的扫描。过程枯燥且数据量惊人,大部分异常反馈最终都被证明是建筑结构或普通设备造成的。

而在另一边,方启航带领的团队正在高压下奋力工作。第二代“龙心”的设计融入了赵建明和苏小满的建议,在几个非关键连接处和支撑结构上,嵌入了微小的“哨兵”单元。这些单元是特殊材料制成的敏感元件,一旦感知到异常的振动频率(类似逻辑炸弹篡改后可能引发的特定共振)或接收到特定的微弱能量信号,其物理特性会发生细微改变,这种改变可以通过后期检测手段发现,从而证明样件曾被“动过手脚”。

这相当于一个诱饵,一个陷阱。但这也增加了设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团队内部不乏反对声音,认为这是在不必要的冒险,增加失败风险。方启航力排众议,坚持了下来。

“我们要的不仅仅是一个能用的‘龙心’,更要一个干净的、可知可控的‘龙心’!”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如果阴影不除,再成功的设计也可能在最后一刻崩盘。执行命令!”

项目在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中推进,既有高度专注的技术攻坚,也弥漫着难以言说的焦虑和不信任。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身边可能还有未被发现的“张珩”,每个看似平常的指令都可能被反复揣测。

偏远小镇,临山郡。

这里与风域湖研究所的紧张高科技氛围截然不同,时间仿佛流淌得更慢。林夕派出的两名调查员,以环保部门调研地方历史工业污染情况的名义,在此地进行摸排。张珩在过去一年内几次秘密到访此地,是目前关于他背后网络最可疑的线索。

小镇人口不多,生面孔很容易引起注意。调查员的工作开展得并不顺利。他们查阅了镇上的旅馆登记记录,走访了可能提供短租的民居,甚至调看了镇口仅有的几个模糊监控,都没有发现张珩的确切踪迹。他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常规的记录方式。

“头儿,这边进展缓慢。张珩像幽灵一样,没留下什么痕迹。我们正在扩大范围,询问镇上的老人,看有没有人记得见过他,或者附近有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调查员通过加密频道向林夕汇报。

林夕叮嘱:“务必小心,不要打草惊蛇。重点询问小镇边缘、废弃厂房、矿洞之类的地方。张珩去那里,绝不会是为了观光。”

就在调查员们在小镇西头一家老旧的杂货店,向店主——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询问附近是否有废弃场所时,老人眯着眼想了想,嘟囔了一句:“废弃的地方?后山那个老耐火材料厂算不算?荒了十几年了……不过前阵子好像看到有车晚上开进去过,还以为看花眼了……”

调查员精神一振,仔细询问了地点和情况。老人也说不清具体时间,只说是“个把月前”,晚上起来关窗时远远看到的,车灯晃了一下就进了厂区,也没见出来。

这是一个重大线索!两名调查员立刻意识到其价值。他们谢过老人,准备前往探查。为了不引起注意,他们决定等到天黑再行动。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的行踪,早已落在另一双眼睛里。

就在他们离开杂货店后不久,街角一个看似无所事事的年轻人收回了目光,低头按动了手里的手机。

地下设施内。

“导师”面前的屏幕闪烁着小镇的实时卫星地图和两名调查员的模糊照片。一条信息弹出:“‘鸟儿’正在接近旧巢穴。清洁工已就位。”

“导师”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是轻轻点了点头。“捕鸟蛛”的网,早已张开。他并不担心调查员找到那个废弃工厂,那里本就打算弃用。他需要的,是让这条线索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彻底中断,并进一步加深风域湖的挫败感。

“处理得干净点,像一场意外。”他淡漠地吩咐,“让临山郡的线索,永远沉默。”

夜幕降临,临山郡被笼罩在一片寂静的黑暗中,只有零星灯火。两名调查员穿着深色便服,带着必要的侦察和自卫装备,悄无声息地靠近了小镇后山的废弃耐火材料厂。

厂区很大,破败的厂房如同巨兽的骨架,在惨淡的月光下投下狰狞的阴影。空气中弥漫着尘土和矿物废料的味道。

他们谨慎地选择入口,避开堆积的杂物,进入主厂区。手电筒的光柱在黑暗中划动,照亮布满灰尘的机器和散落一地的砖石。

“分头查看,保持通讯。”一名调查员低声道。两人一左一右,开始仔细搜索。

厂区内部比想象中更复杂,走廊房间交错。其中一名调查员在一间看似办公室的房间里,发现了一些痕迹——角落有相对较新的脚印,桌上的灰尘有被擦拭过的局部,甚至在一个抽屉深处,找到了一小截断裂的、特殊的电缆扎带,这种扎带的材质和型号,与研究所某些高精密设备使用的非常相似!

他立刻用微型相机拍照,并通过加密通讯低声报告:“发现可疑痕迹,可能有……”

话还没说完,异变陡生!

“轰隆——!!!”

一声剧烈的爆炸毫无征兆地从厂房深处响起!震耳欲聋的巨响瞬间撕裂夜晚的宁静,巨大的冲击波裹挟着火焰和碎砖乱石喷涌而出!

整个厂房结构发出令人牙酸的呻吟,承重柱断裂,屋顶开始大面积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