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82章 裂隙之光

第182章 裂隙之光(1 / 2)

风域湖研究所的最高紧急会议在绝对保密的状态下结束,但决议所带来的震动却如同无声的冲击波,迅速渗透到研究所的每一个角落。

李默被转移到一间特殊的隔离医疗观察室。这里与其说是病房,不如说是一个兼具医疗监护和生物隔离功能的高科技囚笼。墙壁内嵌着多种传感器,不间断地监测着他的生命体征、脑波活动以及室内环境的任何细微变化。他被换上了特制的衣物,所有个人物品被严格保管。尽管林夕反复向他强调这是为了保护他和查明真相,但那种被彻底审视和隔离的滋味,依旧让他感到窒息般的恐惧和屈辱。

医疗团队试图通过微创手术取出那个诡异的植入体,但很快就发现困难重重。那细如发丝的纤维状物体似乎具有某种形态记忆特性,并且与周围的神经组织产生了微弱的生物性融合。任何微小的牵拉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神经损伤,或者触发其自毁机制——初步扫描显示其内部含有极微量的、成分不明的生化物质。

“只能暂时维持现状,进行长期监测。”医疗组长无奈地向羊羽报告,“我们正在尝试分析其释放的生物电信号和可能分泌的物质,希望能找到安全剥离或者至少是屏蔽其影响的方法。但这需要时间,而且……我们缺乏相关的技术参照。”

羊羽面色阴沉。对手的一颗小小“棋子”,就让他们如临大敌,甚至有些束手无策。这种技术代差带来的无力感,比任何正面攻击都更令人心悸。

“全力研究。需要什么资源,直接打报告。”他只能下达这样的命令,“同时,确保李默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他是受害者,不是犯人。”

另一方面,针对全体人员的生物安全筛查迅速升级。新的安检门不仅检测金属和爆炸物,还增加了对异常生物电信号和特定化学标记物的扫描功能——这是基于对李默体内植入体的初步分析而进计开发的。所有人员进入核心区域前,都必须接受更严格的、类似全身RI的精细扫描。

这不可避免地引起了更大范围的猜疑和不安。

“怎么回事?安检怎么又变麻烦了?”

“听说是在查什么‘内部污染’……”

“是不是又出内鬼了?上次是张珩,这次是谁?”

“别瞎猜,做好自己的事!”

流言在食堂、在走廊、在休息室里悄无声息地蔓延。虽然公开的讨论被禁止,但那种彼此防备、小心翼翼的氛围却愈发浓重。团队凝聚力正在经受严峻的考验。

方启航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的团队人心浮动,工作效率受到严重影响。他召集了一次内部会议,试图稳定军心。

“我知道大家最近都很紧张,外面的传言也很多。”他看着一张张忧虑或烦躁的脸,声音沉重但坚定,“但我要求你们,相信我,相信我们共同的目标。‘龙心’必须成功,我们不能自乱阵脚。所有额外的检查和安全程序,都是为了保护项目,保护我们每一个人!把精力放回设计上来!第二代‘龙心’不允许再有任何闪失!”

他的话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工程师们的专业素养让他们暂时压下了内心的不安,重新投入到繁重的设计工作中。但裂痕已然存在,信任的重建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苏小满和赵建明则组成了一个临时的技术攻坚小组,专注于两件事:第一,逆向推导控制李默体内植入体的可能信号;第二,设计能够探测和屏蔽此类信号的防御系统。

赵建明利用其对能量场和信息的深刻理解,构建了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模拟那种能够穿透研究所重重电磁屏蔽、并精准激活特定微型植入体的信号可能具备的特征——极窄的带宽、特定的频率 模式、可能利用环境背景噪声作为掩护、甚至带有某种量子纠缠特性。

“如果我的推测正确,这种信号可能并非持续存在,而是像幽灵一样,只在特定时机、以极短的脉冲形式出现,难以捕捉。”赵建明指着屏幕上扭曲的模拟波形说道。

苏小满则负责在实际网络中布设“陷阱”和“监听站”。她改写了“谛听”的算法,使其能够实时分析研究所内外所有频段的电磁波动,寻找与赵建明模型相匹配的异常信号特征。她在李默的隔离室周围布置了最密集的传感器阵列,希望能捕捉到下一次可能的激活尝试。

同时,她也加强了对研究所所有对外通讯链路的监控。那个匿名论坛被24小时严密监视,任何试图从研究所Ip段访问该站点的行为都会触发最高级别的警报。

“我们在编织一张更密的网,”苏小满对林夕说,“但对手的针,似乎更加无形。”

林夕点头:“我们还在追查张珩的社会关系和他可能留下的所有线索。他接触李默的那晚,b-7仓库附近的监控有一段诡异的空白,像是被某种高频干扰造成了暂时失灵。对手的准备非常充分。”

就在研究所内部全力应对李默事件带来的冲击时,羊羽所说的“侧门”计划,已经开始在外部悄然展开。

风域湖研究所的合作材料加工厂,位于数百公里外的工业园内。这里承担着“龙心”核心部件的高精度加工任务。负责人是一位名叫王建国的高级工程师,五十多岁,技术过硬,为人本分,在厂里干了快三十年,从学徒一步步升上来,对工厂有着深厚的感情。

最近,他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研究所那边派来了调查组,对“龙心”样件的整个加工流程进行了翻来覆去的审查,虽然最终没有发现工艺上的问题,但那种不信任感还是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紧接着,研究所又下达了新的、极其严苛的加工标准和安全管理要求,所有参与“龙心”项目的员工都必须接受背景复审和额外的安全培训,这引起了不少老师傅的抱怨。

“王头,研究所那边到底怎么回事?信不过我们直说嘛!搞得这么麻烦!”一个老师傅在休息时发着牢骚。

王建国叹了口气:“少说两句吧,特殊时期,理解一下。咱们把活干好,不出岔子就行。”

但他心里也憋着一股气。他自问对得起良心,每一个零件都精益求精,现在却要像防贼一样被防着,实在让人窝火。

这天晚上下班后,王建国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整理新的工艺文件,眉头紧锁。新标准要求实在太高,有几个公差要求甚至超出了现有设备的极限精度,他正在为此发愁。

这时,他的私人手机响了一下,是一条陌生的加密信息。内容很简单:“王工,听说你们遇到了技术瓶颈?关于Gc-12材料的亚微米级振动应力消除,我这边有些资料或许能帮到你。来源绝对可靠,是国外某实验室未公开的成果。感兴趣的话,点击以下安全链接。”

王建国愣了一下。Gc-12正是“龙心”核心部件使用的特种合金代号,而振动应力消除确实是当前加工中的一个难点。对方竟然如此准确地戳中了他的痛点!

他第一反应是警惕。研究所三令五申,严禁与外界讨论项目细节,更不允许接收来历不明的技术资料。

但……万一真的是有用的技术呢?如果能解决这个难题,项目就能推进得更顺利,也能证明他们加工厂的实力和价值,摆脱现在的尴尬处境。他只是看看,不用于实际生产,应该……没关系吧?

好奇心和对技术的渴望,加上一丝想要证明自己的憋屈感,开始压倒他的警惕心。他犹豫再三,最终还是鬼使神差地点击了那个链接。

手机屏幕跳转到一个界面简洁的加密数据库,里面果然陈列着几篇标题诱人的技术文档摘要,似乎都指向了高精度加工中的前沿难题。他尝试下载其中一篇关于Gc-12材料的论文。

下载进度条开始缓慢移动。但他没有注意到,在下载正式开始前,一个极其微小的数据包已经先行注入他的手机,并迅速自我销毁,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个数据包并未携带病毒或恶意代码,而是包含了一段精心构造的、针对特定型号工业控制系统的微代码指令。这段指令潜伏下来,等待被激活。

王建国下载了论文,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内容确实很有启发性,提出了一种利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进行应力消除的新方法,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他沉浸在技术思考中,完全忘记了最初的警惕,甚至有些兴奋地将论文摘要转发给了自己的技术助理,让他也看看。

他却不知道,自己刚刚为致命的“毒药”,打开了一道细微的“侧门”。

几天后,研究所这边。

苏小满和赵建明几乎不眠不休地守在监控屏前。李默体内的植入体异常安静,再没有任何明显的激活迹象。针对外部信号的捕捉也一无所获。对手仿佛彻底消失了。

“他们会不会放弃了李默这颗棋子?”赵建明揉着发胀的太阳穴问道。

“不会。”苏小满摇头,眼神锐利,“更大的可能是,他们在等待,或者……已经通过其他方式达到了目的。林姐那边对张珩的追查有进展吗?”

林夕刚走进来,听到问话,脸色凝重地摇了摇头:“张珩的社会关系网查不到任何明显漏洞。他就像个完美的休眠者,直到被激活。但我们发现了他过去一年里几次未经报备的短期休假,目的地都是同一个偏远的小镇。我们的人正在那边摸排,但目前还没有突破性发现。”

就在这时,苏小满面前的一块屏幕突然亮起了一个中级警报。警报源来自研究所的外部协作网络监控节点——材料加工厂。

“等等!”苏小满立刻点开警报详情,“加工厂的王建国工程师,刚刚通过非安全信道,接收了一份来自匿名源的技术文档,内容涉及Gc-12材料加工!”

林夕和赵建明的脸色瞬间变了。

“立刻联系加工厂安全负责人!封锁王建国的所有权限!核查那份文档!”林夕立刻下令。

但很快,加工厂那边的反馈回来了:王建国承认了这件事,但他坚称只是出于技术研究目的,下载后并未扩散,也未应用于实际生产。初步核查,那份技术文档本身似乎没有包含恶意代码,只是内容比较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