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实验室遭窃事件如同一记警钟,在研究所内部引发了强烈震动。羊羽立即下令全面升级安保系统,所有核心区域安装生物识别门禁,24小时监控不留死角。技术保护小组在林夕的带领下,迅速制定了分级保密制度,将龙脊项目相关技术划分为绝密、机密、内部公开三个级别。
“我们必须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这些技术。”林夕在安全会议上严肃地说,“但同时也不能因噎废食,阻碍正常的科研交流。”
安全措施升级后的第三天,监控系统捕捉到一个异常情况——深夜11点,控制系统组的助理研究员小王试图用未授权的U盘拷贝实验数据。安保人员立即介入,将小王带到了询问室。
羊羽和林夕连夜赶到研究所。面对询问,小王神情紧张但坚称自己只是为了回家加班图方便。
“我真的是想加班工作,U盘里只有一些公开论文资料。”小王反复解释,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技术检查却发现,小王的U盘装有高级隐藏分区和自动加密功能,远非普通U盘那么简单。在进一步的调查中,安全团队发现小王的银行账户近期有一笔不明来源的20万元汇款。
“是张伟的人联系我的,他们说只要提供一些普通技术资料,就能得到丰厚报酬。”在证据面前,小王终于崩溃大哭,“我母亲重病需要手术,我实在没办法啊...”
林夕看着眼前这个入职仅半年的年轻人,心情复杂:“你有困难可以向组织求助,为什么要走这条路?”
事件处理后,羊羽召开了全体人员大会,没有回避这次内部泄密未遂事件,而是以此为契机,加强了全体员工的安全教育和思想工作。同时,研究所成立了职工援助基金,专门帮助遇到紧急经济困难的科研人员。
“我们不能让任何一位同志因为生活所迫而走上歧路。”羊羽的话感动了很多人,团队凝聚力不降反升。
与此同时,新材料工艺攻关组的进展令人振奋。在方启航的带领下,团队成功将新型复合冷却材料的成品率提高到了65%,基本达到工程化应用的最低要求。
“还不够,我们必须达到80%以上才能满足量产需求。”方启航在技术研讨会上说,“现在的工艺路线还是太复杂,需要从根本上创新。”
赵建明提出一个大胆想法:“为什么不回归自然寻找灵感?蜂巢结构、蛛网纤维,自然界中有无数高效的结构设计,或许能给我们启发。”
这个提议引发了热烈讨论。苏小满团队主动请缨,利用他们的算法优势,建立了一套自然结构模拟系统,通过超算分析数千种生物结构的力学和导热特性。
连续三天的模拟计算后,系统找到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高效结构——一种类似于珊瑚骨架的多孔分级设计。
“这种结构能在最少的材料使用下实现最大的热交换面积。”苏小满兴奋地展示着模拟结果,“如果我们的复合材料采用这种微观结构,导热效率还能再提高30%!”
工艺组立即着手实践这一创新设计。经过数十次失败尝试,终于通过3d打印技术结合传统烧结工艺,成功制造出具有珊瑚结构的复合材料样品。
测试结果令人震惊——新材料的导热性能比实验室意外发现时又提高了两倍,且生产工艺简化,成品率稳定在85%以上!
“革命性突破!”方启航激动地握着赵建明的手,“老赵,你的自然灵感太关键了!”
龙脊项目的热管理瓶颈终于被突破。
然而,就团队沉浸在喜悦中时,新的挑战接踵而至。
控制系统组在升级算法时发现,10兆瓦级别的激光控制系统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难题——光子噪声干扰。
“当功率达到一定阈值,激光器自身产生的光子噪声会干扰控制信号,形成正反馈循环,导致系统失控。”苏小满向羊羽解释这一棘手问题,“这就像在飓风中试图保持平衡一样困难。”
团队尝试了各种传统滤波和降噪算法,但效果有限。功率达到7兆瓦时,系统就会因噪声干扰而变得不稳定。
“也许我们需要换个思路。”羊羽在技术研讨会上说,“不是对抗噪声,而是利用噪声。”
这个想法启发了团队中的年轻工程师杨帆。他提出一个新颖的方案——借鉴最近兴起的“噪声学习”理论,将噪声转化为控制信号的一部分。
方案听起来很诱人,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研究所现有的计算资源无法支撑如此复杂的AI训练。
就在团队为此发愁时,林夕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超算中心愿意为龙脊项目提供专用计算资源支持。
“多亏了媒体开放日的正面报道,上级部门特别批准了我们使用天河三号的申请。”林夕笑着说,“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获得超算支持后的控制系统组开始了艰苦的算法训练。连续两周,团队日夜不停地调整参数。
失败,再尝试,再失败...到第107次训练时,系统突然出现了令人惊喜的变化,不仅学会了在噪声环境中工作,还发现了噪声中的隐藏模式,能够预测系统的微小波动!
“成功了!”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苏小满和团队成员相拥而庆,许多人眼里闪着泪光。
控制系统突破后,龙脊项目的主要技术障碍全部被攻克。项目进度突然加速,原本预计需要半年完成的集成测试,现在有望在三个月内完成。
就在一切向好之际,羊羽接到了那个神秘来电人李明的第二次联系。
“张伟知道了我的离职真相,他现在很危险。”李明的声音急促而紧张,“他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你们一定要小心。”
“你有什么具体信息吗?”羊羽问。
“我只知道他们计划在你们进行全系统联调时采取行动,具体细节我不清楚。张伟已经不再信任我了。”李明顿了顿,“还有一件事,新科激光的12兆瓦系统确实是幌子,但他们从国外获得了某种‘技术捷径’,可能是非法的。”
通话结束后,羊羽立即召集领导小组开会,通报了这一情况。
“全系统联调是项目最脆弱的时刻,所有子系统都将首次协同工作,任何干扰都可能导致严重事故。”方启航担忧地说。
赵建明提议:“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改变计划,分批分阶段进行联调?”
羊羽摇头:“那样会大大延长项目周期,正中了对手的下怀。”
“或许我们可以将计就计。”林夕突然说,“表面上按原计划进行全系统联调,实际上设置一个‘影子系统’,真正的联调在保密状态下进行。”
这个大胆的计划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团队立即分为两组,一组继续“公开”准备全系统联调,另一组则在严格保密条件下,在研究所的地下加固实验室进行真正的联调测试。
就在龙脊项目紧锣密鼓推进的同时,新科激光那边也有了新动静。
张伟突然宣布将于下月举办“激光技术开放日”,邀请国内外媒体和专家参观他们的“12兆瓦激光系统原型机”。
“这明显是要抢在我们前面制造既成事实。”林夕分析道,“一旦舆论认为他们已经领先,即使我们的系统成功,也会被视为追赶者。”
羊羽沉思良久,做出了一个决定:“接受他们的邀请,我去参加这个开放日。”
“这太冒险了!”林夕反对,“万一他们有什么阴谋...”
“正好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技术实力。”羊羽笑了笑,“再说,我也想会会这位张总。”
新科激光的开放日办得极其盛大,不仅邀请了媒体专家,还请来了多位政府官员和投资界人士。会场中央,一个庞大的激光系统被红色绒布覆盖,等待着揭幕时刻。
张伟的演讲充满自信,宣布新科激光已经突破多项技术瓶颈,将成为全球激光技术的领导者。
羊羽坐在嘉宾席上,静静观察着一切。他注意到那被覆盖的“激光系统”有些不对劲——它的外部连接管道过于简单,冷却系统规模明显不足,完全不像能支持12兆瓦功率的样子。
揭幕时刻到来,红色绒布落下,露出一套看起来十分先进的激光系统。观众发出惊叹声,媒体闪光灯不停闪烁。
但在羊羽这样的专家眼中,这套系统破绽百出:功率输入接口规格不足,光学镜组排列不合理,甚至连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都不完善。
张伟宣布进行现场演示:“我们将展示5兆瓦级别的持续输出,这已经是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