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系统检查完毕!
低温冷却单元运行正常!
数据采集系统准备就绪!
对讲机里传来各小组的汇报声。羊羽站在主控台前,神情凝重地看着监控屏幕上的各项数据。今天是新型超轻量化热沉模块的首次高空环境测试,成败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项目的进度。
开始试验!羊羽下达指令。
模拟舱内,新型热沉模块被固定在测试平台上,周围环绕着精密的热敏传感器和激光干涉仪。随着舱内压力逐渐降低、温度持续下降,模块开始承受极端环境的考验。
压力降至10千帕,相当于海拔米高度。
温度降至零下45摄氏度。
热沉模块形态稳定,未发现变形或开裂。
数据不断传来,控制室内气氛紧张。突然,警告灯闪烁,一阵刺耳的警报声响起。
出现异常!热沉模块3区温度急剧上升,温差已达警戒值!
技术人员迅速排查原因,发现是由于高空低压环境下,模块内部微观结构发生了微妙变化,导致热量分布不均。
立即终止试验,调整模块内部结构设计。羊羽果断下令,虽然试验遇到了挫折,但却获得了宝贵的数据。
接下来的几周里,团队对热沉模块进行了多次优化改进。材料实验室里,新型复合材料被不断制备和测试;超级计算机上运行着无数仿真模型,模拟着高空环境对每一个元器件的影响。
能源小组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设计出一种新型的超导储能系统,通过创新的冷却技术和结构设计,成功将系统重量减轻了40%,同时能量密度提高了两倍。
光学团队也不甘落后,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微纳结构的新型谐振腔,体积只有传统设计的四分之一,效率却提高了15%。
三个月后,改进后的热沉模块再次被送入高空环境模拟舱。这一次,所有参数都在正常范围内,模块在模拟的极端环境下稳定运行了整整二十四小时。
当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羊羽和林夕相视而笑,这是自项目启动以来的第一个重大突破,证明他们的方向是正确的。
然而,他们清楚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系统集成、平台适配、实战测试......还有无数挑战在前方等待着。
在项目进展汇报会上,羊羽向来自上级专家组展示了他们的成果和下一步计划:我们已经证明了关键技术路径的可行性,接下来将进行系统级集成测试。预计在六个月内,我们能够制造出第一台可搭载于高空平台的工程样机。
领导们对项目进展表示满意,但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考虑技术可行性,还要考虑实战环境和成本控制。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大规模部署的装备,而不是实验室里的珍品。
会议结束后,羊羽和林夕立即组织了全员会议,传达了上级的指示和精神。他们知道,从现在开始,项目将进入一个更加艰苦和紧张的阶段。
夜深人静,研究所大楼依然灯火通明。在深空之眼项目组的实验区内,科研人员们正在为下一次试验做着准备。羊羽和林夕走在走廊上,看着各个实验室里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感慨。
还记得我们刚开始研究激光武器的时候吗?林夕轻声说道,那时候连100千瓦的系统都觉得是遥不可及的目标。
羊羽点点头:技术发展的速度远远超出了我们当时的想象。现在想来,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挑战,其实都是通向新突破的机遇。
他们停在走廊尽头的一扇大门前,门后是刚刚建成的大型综合测试场。羊羽将手掌按在识别器上,厚重的防爆门缓缓打开。
场内,一个缩小比例的深空之眼系统原型正在组装中。虽然只是全系统的三分之一大小,但其复杂精密的结构仍然令人惊叹。
再给我们一年时间,羊羽目光坚定,我一定让这个系统飞上蓝天。
林夕注视着原型系统,轻声道:不只是飞上蓝天,哥。我们要让它成为守护国家安全的,让任何威胁都无法逃脱它的注视。
两人相视而笑,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信心。他们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漫长而艰难,但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次试验成功,都让他们离那个宏伟目标更近一步。
窗外,晨曦初现,新的一天已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