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61章 深空之眼

第161章 深空之眼(1 / 2)

五兆瓦强激光攻防系统在演习中的卓越表现,恰似一颗重磅巨石投入平静湖面,于国内外相关领域激起了千层巨浪。官方报道虽措辞谨慎克制,仅宣称新型定向能拦截系统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但在业内及更高层面的密切关注中,以核心热沉模块闻名的系统,已然跃升为一个现象级的标杆,备受瞩目。

庆功宴的热闹喧嚣逐渐散去,羊羽和林夕并未沉溺于成功的喜悦之中。表彰大会结束后的次日清晨,晨曦初绽,柔和的光线悄然洒落在研究所的白色建筑群上,为其披上一层金色的光辉。羊羽站在办公室窗前,望着远方,心中却思绪万千。

他手中紧握着一份刚刚送达的文件,这是来自上级的评估报告。文件的重量似乎超出了它的物理质量,承载着对这项技术的期待与下一步的要求。

林夕轻叩房门后走进,手中端着两杯热气腾腾的咖啡。见羊羽如此神色,她轻轻将一杯咖啡置于羊羽面前,关切地轻声询问:哥,怎么啦?演习成功的总结报告不是已经顺利提交了吗,难道又有新状况?

羊羽将文件推到她面前,疲惫地揉了揉眉心,说道:演习的成功充分彰显了系统的巨大潜力,但同时也无情地暴露了其在极端复杂环境下的局限性。你看看评估组给出的意见吧。

林夕迅速拿起文件,目光如电般快速浏览。随着阅读的深入,她的脸色也渐渐变得凝重起来。评估报告对系统在10-20公里范围内的拦截效能给予了高度肯定,尤其是在天气晴朗、能见度极佳的理想条件下,系统几乎能够精准无误地指哪打哪,展现出了极高的精度和威力。

报告详细列出了系统对不同类型目标的拦截效果:对于低速且脆弱的目标,诸如无人机、火箭弹、炮弹以及迫击炮弹等,系统在10公里至20公里的距离内能够形成有效的进攻与防御。而面对高速且坚固的目标,像巡航导弹、战斗机这类,有效拦截距离则不得不缩短至数公里至10公里左右。至于最为坚固的目标,例如弹道导弹弹头、装甲车辆等,有效拦截范围更是仅有几公里,甚至更近。

报告特别强调了系统在复杂环境下的三大短板:一是在强沙尘、浓雾或暴雨等恶劣气象条件下,激光传输会遭遇严重的衰减,导致有效射程和精度大幅下降;二是系统对于高速、高机动,特别是那些具备特殊反射或吸波涂层的目标,追踪与锁定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当前系统的能源消耗极为巨大,持续作战能力严重受限。

其实,这些问题在我们之前研究千瓦级别系统时,就已有初步的预估,只是这次演习结果将它们以更加清晰、量化的形式呈现了出来。林夕缓缓放下文件,语气沉稳而坚定。

没错,羊羽深表认同地点点头,基于这些问题,上级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地面固定或车载平台,他们期望我们着手对将系统集成到大型空中平台,甚至是未来空间站的可能性进行论证与预研,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深空之眼以及全域防御打击网络。

羊羽走到办公室一侧的巨大显示屏前,调出了一系列概念图: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在现有基础上,实现系统的小型化、轻量化,同时大幅提升其环境适应性和能源效率。目标是让系统能够安装在大型无人机、高空飞艇,甚至下一代空天战斗平台上。

这无疑是一个比攻克5兆瓦激光技术本身更为宏伟且艰巨的巨大挑战。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两人都能感受到这一任务的重压。

这简直就像是要我们把一头大象塞进冰箱,而且还得让它在万米高空或者真空环境中翩翩起舞,谈何容易啊!羊羽无奈地开了个苦涩的玩笑。

然而,林夕眼中却陡然闪过一抹明亮的光芒:挑战固然巨大,但同时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哥,你还记得我们之前参观航天部门时,所见到的那些超轻复合材料和高效能量管理方案吗?还有,国家实验室在新型超导储能和紧凑型聚变能源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或许这些都能成为我们突破困境的关键突破口。

羊羽被林夕的积极乐观所感染,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对!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的重重困难。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激光研究所的固有框架,积极寻求更广泛的跨界合作。

当天下午,羊羽和林夕便迅速召集了核心团队。当这一宏伟目标被提出时,会议室里瞬间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陈东升率先打破沉默:所长,林政委,系统小型化?光是现有的能量核心和冷却系统,体积和重量就已经相当于一辆小型卡车了!要将其缩小到能够搭载在飞行器上,这...

我明白这听起来犹如天方夜谭,羊羽坚定地打断他,但上级的战略需求就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研究方向。常规的思路显然无法解决这一难题,我们需要的是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思维。

林夕接着展示了她们初步设想的几个技术方向:首先在材料方面,我们必须寻找比金刚石-碳化硅梯度复合材料更轻质、导热效率更高的新一代热沉材料。比如定向生长的碳纳米管阵列、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等。

能源专家张教授插话道:我建议考虑采用超导环形储能装置替代现有的锂电池组,这样不仅能大幅减轻重量,还能显着提高瞬时能量释放效率。

光学设计团队负责人李工提出:我们还可以研究更高效率的泵浦源和更紧凑的谐振腔设计,从激光器本身开始瘦身。

会议持续了整整四个小时,各种创意和方案被提出、讨论、质疑和完善。科研人员们的挑战欲被彻底激发出来,原本认为不可能的任务,开始显现出一丝希望的曙光。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激光研究所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跨界技术交流平台。羊羽和林夕分工明确:羊羽主要负责与航天科技集团、中航工业等大型工程单位进行对接,深入了解空中平台和未来空间装备的载荷限制、环境要求等方面的详细信息;林夕则带领一支精干的技术小组,频繁往返于国内各大顶尖研究机构和实验室之间,寻求在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契机。

过程绝非一帆风顺。许多听起来前景美好的技术,要么尚停留在实验室样品阶段,要么成本高昂得令人咋舌。

在一次与超导研究团队的重要会议上,对方负责人直言不讳:羊所长,超导储能的大容量化目前确实还面临着稳定性方面的严峻难题,特别是在强电磁干扰的复杂环境下。而且,维持低温所需的系统重量和能耗,对于空中平台而言,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在与一家顶尖材料研究所探讨碳纳米管热沉技术时,对方专家也无奈地指出:大规模、无缺陷地制备定向碳纳米管阵列,至今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的成品率极低,成本按照克来计算,比黄金还要贵上百倍有余。

这些接连而来的挫折,时常让羊羽感到深深的挫败。无数个深夜,他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凝视着墙上那复杂无比的系统结构图,心中涌起一阵迷茫。

然而,转机往往在坚持之后悄然降临。一天,林夕从南方某所以化学研究着称的大学实验室带回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该实验室在一种新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衍生化合物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这种材料在特定条件下,不仅能展现出极其优异的热导率和极低的密度,还具备可调控的微观结构,有望通过先进的3d打印技术实现复杂形状的一体化成型。林夕兴奋地说道,尽管眼中布满了因连日奔波而产生的血丝,但却依旧神采奕奕。

几乎与此同时,羊羽也从航天部门传来了积极的反馈。对方提出了一个分步走的搭载试验方案:可以先利用高空无人飞艇或者大型太阳能无人机作为过渡平台,这些平台具有滞空时间长、载荷能力相对较大、环境条件也优于高速战机等优势。

在新的方向确立后,研究所的研究重点悄然发生了转移。一部分团队继续专注于优化和量产现有的地面型系统;而另一部分精英力量则组成了深空之眼项目组,由羊羽亲自挂帅,林夕出任常务副组长。

实验区内,一台经过特殊改造的高空环境模拟舱正在紧张地调试中。这个高达十五米的庞然大物能够模拟从海平面到三万米高空的温度、压力和气候条件,是测试系统高空性能的关键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