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疲惫地看了一眼那块灰扑扑的石头,本想说“可能性不大”,但看到小刘眼中微弱却执着的光,他改变了主意。“测!死马当活马医!把样品送去激光损伤测试组!”
结果震惊了所有人!在模拟900kw级能量密度的强激光持续轰击下,这块其貌不扬的硒镓钡晶体,竟然坚持了远超其他材料的时间!更关键的是,当激光停止后,晶体表面只有极其轻微的痕迹,远未达到损伤阈值!反复验证,结果一致。
“奇迹…真的是奇迹!”张磊捧着那块晶体,手都在颤抖,“它的晶格结构异常稳定,热导率极高,能瞬间将激光能量传导分散开,避免了局部过热!光学均匀性好得惊人!就是它!我们找到了!”
硒镓钡晶体的发现,如同久旱甘霖,瞬间冲开了功率提升的最后一道闸门!基于这种神奇晶体开发的新型光学窗口和增益介质,很快应用到了系统中。功率提升的道路再次畅通无阻。
拥有了精准的“剑锋”(0.1rad发散角)和强悍的“剑身”(新材料支撑的高功率),这把“能量利刃”的威力终于得以在试验场上尽情展现:
1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2.04 w\/2。瞄准5公里外模拟的无人机引擎外壳。光束稳定照射,仅仅1秒后,监控屏幕上清晰显示,坚固的金属外壳被烧蚀出一个穿透性的孔洞,内部结构严重损毁!“毁伤确认!”观察员的声音带着兴奋。
3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瞬间飙升至17 w\/2!目标换成了更厚实的装甲板。几乎在光束命中的同时,刺目的光芒闪过,厚重的装甲板如同被无形的巨锤砸中,中心区域瞬间熔融、气化,形成一个巨大的窟窿,边缘呈现高温撕裂状!瞬时硬毁伤!“我的天…这威力…”现场观摩的陆军将领倒吸一口凉气。
900kw级激光:能量密度达到骇人的140 w\/2**!终极目标是模拟的弹道导弹再入舱段外壳——采用高强度钛合金和复合材料,代表了当今防护技术的顶尖水平。光束如同死神的凝视,精准锁定目标。数秒后,那层足以抵御超高速撞击和极端高温的坚固外壳,在持续的高能光束照射下,先是发出炽热的白光,随即像被高温切割的黄油一样,迅速熔穿、瓦解!一个边缘整齐的熔融洞口赫然呈现!“弹道导弹外壳击穿!重复!击穿确认!”通讯频道里的声音激动得变了调。这一刻,强激光攻防系统的战略价值如同火箭般蹿升!它不再是单纯的防御盾牌,更是一柄能斩向敌方战略利器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实验室和靶场的理想环境只是起点。真正的战场,在广阔天地,在复杂气象之中。
“报告!西北试验场遭遇强沙尘暴!能见度不足百米,测试是否暂停?”恶劣天气总是不期而至。
“不!这正是我们需要的实战环境!”羊羽果断下令,“启动系统!按预设方案应对!”
屏幕上,代表激光束的路径在强沙尘粒子的散射下,变得模糊扭曲,能量读数急剧下降。林夕紧盯着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反馈数据:“湍流扰动剧烈,热晕效应明显!启动大气湍流实时校正模块!开启抗热晕动态冷却补偿!滤尘增能装置功率全开!”
只见庞大的系统发出低沉的运转声,复杂的镜阵在高速微动,不断调整着光束的波前形态;特殊的冷却气流喷射而出,驱散光束路径上的热累积;针对沙尘设计的能量过滤与聚焦装置全力工作,努力从狂暴的自然之力中榨取每一分可用的能量。
光束在漫天的黄沙中顽强地穿行,虽然威力被大幅削弱,路径也微微摇曳,但最终,它还是艰难地抵达了目标位置,并在厚厚的装甲板上留下了一个清晰的灼痕!虽然未能完全穿透,但这证明,系统在极端恶劣条件下,依然具备作战能力!
“成功了!我们扛住了沙尘暴!”控制室里一片欢腾。在后续的测试中,团队又成功应对了海上高湿盐雾、高原强紫外线、以及雷暴天气下的电磁干扰等重重挑战。每一次成功,都凝聚着预留功率余量的策略和针对性技术的智慧结晶。羊羽和林夕的团队,不仅造出了利剑,更赋予了它适应各种战场的“铠甲”和“韧性”。
“国之重器,不仅要强,更要灵!”在一次高层汇报会上,羊羽指着屏幕上庞大的初代系统模型,掷地有声,“传统高能激光武器体积庞大,部署缓慢,像固定在炮台上的巨炮。现代战争瞬息万变,我们需要的是能快速机动、灵活部署的‘激光突击队’!下一步,我们必须向小型化发起总攻!”
小型化之路,是另一场精密的“微雕”艺术。兆瓦级系统的预研方向指明了道路,但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核心矛盾是散热!”负责结构设计的钱总工摊开图纸,“功率密度越高,单位体积产生的热量越恐怖。传统散热方式体积重量太大,小型化根本装不下!”
“集成度!必须极限集成!”林夕提出方向,“光学、电子、能源、控制,所有子系统不能再各自为政。我们要像设计芯片一样设计整个系统模块!”
一场系统级的“瘦身革命”开始了。羊羽亲自挂帅,带领团队重新审视每一个部件、每一条线路、每一个接口。
光学模块:利用新型的微纳光学元件和自由曲面设计,将原本需要多个透镜、反射镜的复杂光路,集成压缩进一个高度紧凑的“光引擎”模块中,体积缩小60%。
能源与储能: 采用超高能量密度的新型电容和脉冲电源技术,结合智能能源管理算法,在保证瞬时功率输出的同时,大幅减小了储能单元的“块头”。
电子控制系统:应用最先进的军用级多核处理器和高度集成的FpGA芯片,将原本几个机柜的控制设备浓缩到几块坚固的电路板上。
散热系统:这是攻坚的硬骨头。团队创新性地研发了微通道相变冷却技术。在激光器核心和功率器件内部,蚀刻出比头发丝还细的密集微通道,让冷却液在其中高速流动并发生相变(液态变气态),以极高的效率带走巨量热量。这套系统体积小巧,效率却比传统散热高出一个数量级!
“成了!我们做出来了!”钱总工看着眼前这个长度仅为主系统三分之一、重量减轻了百分之七十的“小个子”,激动得声音哽咽。它不再是笨重的庞然大物,线条流畅紧凑,充满了科技的力量感。
在移动平台上进行的集成测试令人振奋。它被成功安装到新型重型轮式装甲车上,庞大的车身为它提供了稳定的平台和充足的能源保障。装甲车在崎岖的试验场疾驰,扬起漫天尘土。停车、瞄准、发射!整个动作一气呵成!激光束精准地命中了数公里外的移动靶标!接着,它又被吊装到一艘新型护卫舰的甲板预留位上,在模拟的海浪摇摆中,系统自稳定平台迅速调整,光束如定海神针般稳稳指向目标!甚至,在风洞模拟环境下,它被证明有潜力集成到大型战略无人机的腹部!
灵活部署,快速响应,全域作战! 小型化的成功,彻底释放了强激光攻防系统的战场潜能,使其从战略防御节点,变成了可伴随部队机动作战的战术\/战略级全能武器。
经过专家组的内部评估,报告字里行间充满了震惊:“…其光束控制精度和功率密度组合已达到颠覆性水平…小型化使其具备前所未有的战术灵活性…将对现有突防手段构成更加高效卓越的应用前景…”
在京都,一场小范围的高层技术评估会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看完了整个测试录像和报告,沉默良久。他缓缓站起身,走到羊羽和林夕面前,郑重地行了一个军礼。“羊总工,林政委,还有你们的团队…辛苦了!你们造的,不是一件武器,是一面护国的神盾,也是一柄慑敌的利剑!它守护的是亿万同胞的和平梦!国家,感谢你们!”
回到研究所,羊羽和林夕站在风域湖畔,眺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给风域湖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实验室的方向,灯火依旧通明,如同指引方向的灯塔。
“0.1rad不是终点,900kw也不是尽头。”羊羽的声音平静而坚定,“新材料、新原理、新构型…还有太多高峰等着我们去攀登。”
林夕微微一笑,眼中闪烁着同样的光芒:“是啊,科技的山峰没有顶点。只要我们这颗探索的心还在跳动,这把剑…就会越来越利,这面盾…就会越来越坚!走吧,哥,下一场冲锋的号角,已经吹响了。”
夜空下,研究所的灯光,如同不灭的星辰,照亮着通往未来的征途。而属于“神光”的传奇篇章,正翻开崭新的一页。升级换代的,不仅是武器系统,更是一个国家扞卫和平的决心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