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灵异恐怖 > 巴蜀玉脉 > 第134章 升级换代

第134章 升级换代(1 / 2)

实验室的灯光,如同不眠的星辰,在深夜的研究所大楼里格外醒目。羊羽站在庞大的光学平台前,深邃的目光穿透层层叠叠的镜片和传感器,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束无形之刃划破长空的未来。林夕拿着一份刚出炉的模拟报告走过来,眉头微蹙,指尖划过一串令人头疼的数据。

“0.5rad。”她的声音清冽,带着一丝凝重,“就像握着一把不断震颤的利剑,方向对了,但剑尖却在不停画圈。能量散逸得太快,有效杀伤距离和精度都大打折扣。老羊,光束控制,这是我们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羊羽接过报告,指尖重重地点在“光束发散角”几个字上。“是啊,系统的心脏。控制不住这束‘能量之箭’,再强的弓也射不中靶心。”他抬起头,扫视着灯火通明的实验室。年轻的工程师王哲正趴在电脑前,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波动曲线几乎要吞噬他;光学组的陈教授小心翼翼地调整着反射镜的角度,额角渗着细密的汗珠;数据分析组那边,键盘敲击声汇成一片急促的乐章。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专注,也掩不住一丝疲惫。“同志们,”羊羽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穿透了实验室的嗡鸣,“我们站在攀登珠峰的最后一段峭壁前。光束控制技术,就是我们登顶的冰镐。拿下它,我们才能真正铸就那把守护国门的超级利刃!”

“干!”不知谁先喊了一声,随即是一阵低沉的应和,疲惫被一种近乎执拗的坚定取代。冲锋的号角,在无声的默契中吹响。

征途的第一步,便是向那顽固的0.5rad发散角宣战。理论推导的稿纸在桌角堆成了小山,王哲的草稿本上画满了各种匪夷所思的模型和公式,像天书一样。每一次模拟运算,都如同在黑暗的迷宫中摸索。屏幕上,代表激光束的线条总是无法完美地聚焦于一点,总带着令人恼火的毛刺和扩散。

王哲懊恼地一拳捶在桌上,震得旁边的咖啡杯晃了晃,“参数组合试了上百组,误差还是超出预期。这0.1rad的差距,简直像天堑!”

林夕走过来,俯身看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别急,小王。想想我们为什么卡在这里?”她拿起一支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一个简化的光路图,“你看,这里的光束传输矩阵,我们是不是忽略了高阶像差的影响?还有这个自适应镜片的响应函数模型,可能需要更精确的校准。”她冷静的分析像一股清泉,浇灭了王哲的焦躁。

羊羽也加入了讨论,三人围在小小的屏幕前,争论、推演、尝试。实验室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只剩下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键盘的敲击声。窗外,晨曦微露,又一个通宵过去了。

失败,调整,再失败,再调整……循环往复。实验室里弥漫着浓重的咖啡味和一种紧绷的、近乎窒息的氛围。陈教授因为长时间盯着细微的光路调整,眼睛布满血丝;王哲的头发被抓得像鸡窝。就在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时,林夕在一次深夜的数据复盘中发现了一组被忽略的异常波动。

“等等!看这里!”林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这个相位畸变……我们之前的补偿算法是基于静态模型,但实际光束在传输中是动态变化的,存在微小的、随机的脉动!我们忽略了它的累积效应!”

如同黑暗中划过一道闪电!团队立刻行动起来,修改算法模型,将动态相位噪声的实时补偿纳入系统。又是一个不眠不休的48小时。当王哲颤抖着手按下最后一次模拟运行的启动键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屏幕上,那道代表着激光束的亮线,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姿态,笔直地射向目标点,周围的毛刺和扩散几乎消失不见。

“0.4rad!成功了!”王哲的欢呼声撕裂了实验室的寂静。羊羽和林夕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如释重负的喜悦和更深的决心。这0.1rad的压缩,看似微小,却像在坚冰上凿开了第一道裂缝,凝聚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它意味着能量能更集中地轰击在目标上,有效射程和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

“干得漂亮!”羊羽用力拍了拍王哲的肩膀,环视众人,“但这只是开始!0.4rad不是终点,我们要把它压到极限!”

目标锁定了0.1rad!攀登更加陡峭。优化之路深入到光学元件的分子层面和算法的神经末梢。林夕带领团队对每一个反射镜、透镜的表面精度和镀膜工艺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镜面平整度要控制在纳米级!任何一点微小的瑕疵,都会像湖面的涟漪一样被光束放大,导致发散。”她亲自监督关键镜片的加工和检测,不放过一丝一毫的误差。

羊羽则主攻控制算法的“大脑”。他将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引入自适应光学控制系统。“让系统自己学会‘看’和‘修正’!”他带领算法组构建了庞大的训练模型,模拟各种复杂环境下光束的畸变,让系统在虚拟世界中经历了亿万次的“实战”演练。每一次失败的数据,都成为系统进化的养分。

实验室成了时间的黑洞。日历一页页翻过,窗外的梧桐树绿了又黄。团队成员们熬红了眼,熬瘦了脸,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在一次关键的全系统联调中,负责高精度位移台的李明因为连续高强度工作,操作时手抖了一下,导致一次宝贵的实验数据作废。巨大的沮丧和自责几乎将他击垮。

“李明,抬起头。”羊羽没有责备,声音沉稳有力,“谁没犯过错?激光打出去还能拐弯吗?不能!我们搞科研也一样,错了,修正,再瞄准!这次失误,正好暴露了我们位移台控制接口的一个潜在隐患。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改进了,系统就更可靠!”

林夕递给他一杯热茶:“休息半小时,我们重新来。记住这个参数临界点,下次绕开它。”团队的包容和支持,让老李重新燃起了斗志。

汗水浇灌,终见花开。发散角的数据在团队的合力推动下,顽强地向下跳动:0.3rad… 0.2rad… 最终,在一个凌晨,当超级计算机完成最后一次复杂的湍流自适应补偿运算后,监控屏幕上清晰地显示:**0.1rad**!

实验室里爆发出压抑已久的欢呼!有人激动地拥抱,有人偷偷抹去眼角的湿润。羊羽看着那束在屏幕上显示为几乎完美平行光的线条,长长舒了一口气。林夕的嘴角也终于绽开如释重负的笑容。此刻的激光束,终于被锻造成一道**精准绝伦的能量利刃**!它能在数百公里外,将毁灭性的能量聚焦于一个脸盆大小的区域,指哪打哪,威力倍增!

几乎与光束控制攻关同步,另一条战线——激光功率提升的战斗也打得如火如荼。能量实验室里,巨大的电容组发出低沉的嗡鸣,每一次放电都如同巨兽的心跳。功率指标如同攀登天梯:50kw… 100kw… 300kw… 每一次跃升,都伴随着更狂暴的能量释放和更严峻的散热挑战。

“报告!600kw级测试,第3号增益模块过热保护,自动停机!”对讲机里传来焦急的声音。

“冷却液循环流量加大!检查热交换器效率!”负责能源系统的赵总工额头青筋跳动。他身后的巨型散热器阵列发出更响亮的轰鸣,白色的冷却蒸汽嗤嗤地喷涌而出,实验室里温度飙升,如同桑拿房。

当功率成功站稳900kw级时,团队还未来得及庆祝,一个更凶险的拦路虎挡在了面前——材料极限!

“羊所长,林政委,你们看!”材料实验室负责人张磊脸色沉重地指着试验台。一块用于激光器核心窗口的、号称耐高温高能的特种陶瓷上,赫然出现了一道道蛛网般的裂纹,中心位置甚至出现了熔融的痕迹。“900kw持续照射仅仅5秒,它就撑不住了。这还不是极限功率!我们预研的兆瓦级系统,需要窗口材料能承受的能量密度是现在的几倍!现有的材料体系…到顶了。”

材料瓶颈,如同一道冰冷的铁闸,死死卡住了通往更高功率和能量密度的道路。没有能“扛住”高能光束轰击的新材料,功率提升就是空中楼阁,小型化更是无从谈起。项目仿佛瞬间从高歌猛进跌入了深谷。

“怎么办?”项目例会上,气氛压抑。有人提议放缓功率目标,有人则寄希望于国外可能存在的顶级材料。

“不能退!退一步,我们的剑就不够锋利!”羊羽斩钉截铁,“路是人走出来的,材料也是人造出来的!老张,成立专项组,集中所里最强的材料力量,目标只有一个:找到或者造出能扛住兆瓦级光束的新材料!范围不限,方向不限,理论基础、实验合成、天然矿物筛选,所有途径都给我试!”

林夕补充道:“启动‘材料基因组计划’,用计算模拟先行筛选可能的高性能晶体结构。同时,整理国内外所有已知的耐高温、高导热、高抗激光损伤阈值的材料文献,特别是那些冷门的、非主流的报告,一个都不要放过!奇迹,往往藏在被忽视的角落里。”

一场规模浩大的新材料“寻宝”行动开始了。计算模拟组昼夜不停地运行着超级计算机,海量的晶体结构模型被建立、分析、淘汰;合成实验室里,各种稀奇古怪的元素组合在高温高压炉中经历着炼狱般的考验;张教授则带着人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的矿物学资料库和实物标本库。

时间一天天过去,失败的样品堆积如山。希望如同风中的烛火,明灭不定。就在团队几乎要绝望时,一个负责筛选天然矿物标本的年轻研究员小刘,在整理一批来自西南地质队的冷门样本时,被一块不起眼的、带着金属光泽的深灰色晶体吸引住了。标签上写着:硒镓钡 (baGa2Se4)。

“张总工,这块晶体…它的文献记录很少,但早期一篇苏联的报告中提到它在红外波段有异常稳定的光学性能?我们…要不要测测它的抗激光损伤阈值?”小刘的声音带着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