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陆毅走了,如今儿子陆铭就是她陈氏的命。在她看来,整个都督府中,大家都是这么干的,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不过既然儿子不同意,那她也只好作罢。
陆家退出大量农田,除去其他士绅们侵占的,有了这些田地,千户所剩下的军户们,总算能喘口气。
难,毕竟他们也有这种情况,只是没有侵占那么多而已。
不过现在陆家不能左右那些百户们,只能有个示范作用,现在顺利承袭军职是关键。
陆家世袭的只是百户,陆毅能顺利继承千户,是因为他跟随祖父征战在外,本身有战功,加上祖父的战功和泰宁侯府姑爷的身份。
如今陆铭本身没有什么功劳,唯一指望的是,朝廷能体恤陆毅死守城池,壮烈殉国的英勇。可是想想当今朝廷的办事效率和风格,真能让人失望透顶。万一遇上追究丢失城池之罪,那更是遥遥无期。
陈氏打算等儿子,在恢复一段时间,就带他一起北上京师,顺道回一趟侯府,探个亲。
这边陆羽和父亲商议一番,准备组建一个总旗的队伍(人数50左右)。往后需要保护的东西比较多,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抱团取暖。
因为说白了,这就是他陆羽的私军,只不过借着佃户的名义。一家人商议许久,敲定细节,王氏更是举手欢迎,儿子实力强了,她脸上也有光。
第二天陆明就开始去为要放弃世袭军户的身份,加上各百户所最近手上又多了不少屯田,以为没多少户愿意。
结果大失所料,想来的不少,他一番考究,最终联系了八十多户。算上陆羽带回来的军户,以及原来家中就有的几户,差不多凑够一个百户所的数量。
依据每户人口,各分三至五亩水地作为口粮田,同时继续组织他们新修水利,改旱地为水地。
重新规划工坊的布局,以及选择一处靠水靠官道的位置,规划一处聚集地。整个聚集地被分为东西两区,中间一条10米的大道直通南边的官道。
东边第一排陆羽请工匠们在此处修建了第一座住宅,三开间、左右厢房以及前罩房,配有两个厕所两个洗澡间,占地有一亩多。
宅子虽小但精致,整体都是青砖砌筑,地面是水泥浇筑。按照他的要求,厨房要大而干净,所有窗户都安装的玻璃,厕所、洗澡间等都照着扬州府宅子样子建造,就连化粪池都有两个。
同时西侧第一排快四亩的地方,陆羽打算作为读书和训练的地方,盖一个四合院。其中有厨房和饭堂;还有茅厕间(多坑位);有先生等办公地方;有孩童启蒙的教室,有士兵们读书学习的地方;还有储物的房间。剩下的地方,平整后作为训练场地,同时搭建一个马厩,专门养马。
其它地方,先铺好路,留好排水槽。陆陆续续有军户们来此安家,每户分有半亩宅基地,前后留有4米路,左右各留有2米宽的巷子。
考虑他们的经济情况,只要来此,都给予一些补助,同时免费帮忙砌筑一个三分离的化粪池,并教会他们如何取用肥料。保证整个区域干净整洁,没有味道。
伴随工坊的改造和修缮,饶是陆羽在辽东发了一笔财都有些吃不消,毕竟需要的陶瓷需要从景德镇运回来,工匠、材料等等都需要花钱。
现在他才知道原来,想有一个自己的武装,不是那么容易,不是路边随便拉一些人就能形成战斗力的,首先忠诚度就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