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小说网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5006章 建大都千秋基业 定官制万世法程

第5006章 建大都千秋基业 定官制万世法程(1 / 1)

至元元年(1264)的深秋,燕京故地在斜阳下呈现出一片破败景象。刘秉忠手持青铜罗盘,踏过金代宫阙的残砖碎瓦,忽见东北郊外升起一团紫气。他循迹而行,直至太液池畔,但见:

玉泉垂虹映碧空

琼岛春阴锁翠微

西山晴雪明如画

太液秋风送晚晖

随行的蒙古工部尚书孛罗见他在此驻足,不解道:此地多沼泽,何不选西南高地?刘秉忠取铜钱掷入池中,涟漪竟自然荡成太极图形:昔箕子演《洪范》,首重五行。北依山险,南控平原,东通漕运,西接太行,此乃王气所钟!

在设计宫城时,年轻匠作张弘略建议填湖拓地。刘秉忠却引众人登高,指点山川形胜:《考工记》云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然需因地制宜。他展开绢本设计图,只见宫阙布局暗合北斗,水系蜿蜒如银河落地,水能聚气,亦可通漕。昔汉唐宫室多毁于火,今引活水环护,可保万年。

至元四年(1267)惊蛰,大都开工典礼上出现奇观。当刘秉忠将定方位的神桩钉入土地时,忽然云开见日,光柱正照在桩顶的太极石刻上。蒙古萨满惊呼:长生天显灵!他却从容对忽必烈解释:天象应时,正如陛下顺天应人。

最精彩的规划当属中轴线确立。子夜时分,刘秉忠登临金代瑶光台,见北极星正悬于太液池北岸。他令弟子郭守敬架起新制简仪,以灯烛为引,在南北十五里间定下基准。突然流星划过,光迹竟与灯烛连线完全重合。老居士当即吟道:中天如矢贯日月,正道似弦系乾坤。这条后来成为北京城脊梁的轴线,至今仍指引着这座古都的格局。

宫城建造中,他巧妙化解了蒙汉文化冲突。当蒙古贵族要求在殿顶铺设传统毛毡时,他设计出琉璃瓦与金顶结合的蒙汉式殿宇;为保留游牧民族帐居习惯,在太液池畔特设毡帐区;更将蒙古尚白习俗融入建筑,主要宫殿皆用汉白玉为基。某日忽必烈巡视工地,见新落成的大明殿既具中原雄浑,又带草原气象,不禁叹服:先生真能调鼎鼐!

与此同时,官制革新在临时衙署中激烈讨论。保守派主张全盘沿袭蒙古旧制,刘秉忠却在御前展开三卷图轴:首卷《周官》六卿制,次卷《唐六典》,末卷改良的蒙汉合流制。他取七弦琴演示:中书省如宫音定调,枢密院似商音肃杀,御史台若角音清正...六部五寺谐奏,方成盛世韶乐。

至元五年的一场朝会,他将新拟《官制大全》呈献。其中规定:中书省统政务,设蒙古右丞相、汉人左丞相;枢密院掌兵权,保留探马赤军制;御史台独立监察,蒙汉御史皆可风闻奏事。当读到路府州县皆设达鲁花赤与汉官同治时,宗王塔察儿拍案而起:此乃分权!刘秉忠不慌不忙取出邢州旧档:蒙汉共治三年,户口增五倍,赋税翻三番——此非臆断,实乃经验。

最令人称道的是科举制度的重建。在许衡、王恂等协助下,他制定蒙汉分榜之策:蒙古色目考骑射经义,汉人南士试诗赋策论。首次廷试时,忽必烈见蒙古进士用汉文答《孟子》题,汉人进士以蒙语论《札撒》,欣然题写文明同风匾额。

至元八年大都初成时,出现了历史性的一幕:大明殿朝会上,蒙古那颜依新仪行汉礼,汉族官吏按蒙古俗献哈达。当钟鼓齐鸣中,百官依新制序列入班,忽必烈对刘秉忠笑道:昔萧何治未央宫,不过筑城安民。今卿建大都、定官制,开万世法程,功在千秋!

这座凝聚智慧的新都很快显现成效。至元十二年元宵,大都夜市灯火如昼。色目商队在文明门交易琉璃,高丽使臣在丽正门学习礼仪,江南士子在崇仁门书肆购经。忽必烈夜登钟鼓楼,见万家灯火如星河落地,对随行的太子真金说:记住,此城不止砖石所筑,更是人心所向。

而此刻的刘秉忠,正在南堂寺整理《官制源流考》。烛光映着他斑白的两鬓,案头摆着大都城图与官制图——一座实体之城,一座制度之城,共同撑起了空前辽阔的元帝国。窗外飘落的雪花,正静静覆盖着这座注定要影响世界六百年的伟大都城。

国号既定,忽必烈欲酬子聪之功。一日朝会,忽必烈道:子聪师父侍朕三十余年,功勋卓着。今宜还俗,授以显爵。

子聪推辞:臣本野人,幸遇明主,得效微劳。今既为僧,不愿还俗。

忽必烈不允:朕闻古之贤臣,皆以功受赏。今朕为天下主,岂可使功臣无名为僧?遂强令还俗,复刘秉忠本名,拜光禄大夫,位太保,参领中书省事。

然而位极人臣的刘秉忠,生活依然简朴。他住在城南僻巷,每日步行上朝。有人劝他置办车马,他笑答:昔在军中,徒步日行百里。今在京城,数里之遥,何须车马?

他的俸禄多用于周济族人、修建学校。妻子劝他为子孙置产,他正色道:吾子孙若有才,不藉父业;若不才,守产适以招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