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大元年(1226)的燕京,自春徂夏未降滴雨。永定河底龟裂如棋盘,郊外禾苗焦黄似燎原火。六月十五,蒙古行尚书省粘合重山亲赴长春宫,见丘处机正在枯死的海棠树下静坐。
真人,尚书省臣褪去官帽,若再无雨,流民就要易子而食了。老道长凝视枝头最后一片蜷曲的绿叶,轻声道:三日后设坛。
祈雨坛设在长春宫三清殿前。七月十八正午,七十九岁的丘处机披鹤氅登坛。他不带符水,不执桃木,只在香案供上五谷与《道德经》。万千百姓跪伏在灼热的青砖地上,见他焚表告天时,突然撕裂左袖露出当年西行时的箭疮:
若弟子道行可动天心,愿降甘霖!若罪在处机...他突然将祭刀刺向旧伤,血珠溅入乾裂的香炉,愿独受天罚,勿伤百姓!
话音未落,坛前枯井突然涌出清泉。在粘合重山后来给汗廷的奏报中这样描述:忽见真人创口血雾化虹,直冲霄汉。霎时黑龙自西山来,雷声如磬。正当百姓争接雨水时,老道长却仰天喝道:三日为限,勿成涝灾!云中竟传回清越钟鸣。
这场雨果真下了整整三日,雨停时海棠重绽新蕊。金哀宗在汴京闻报,特遣使赐天人师玉册。使臣见丘处机正为染疫的蒙古兵煎药,惊问:真人何故救治胡虏?老道长以药勺搅动陶罐:天地不仁处,正是道人用功时。
冬月整理西行笔记时,他突然对弟子宋道安说:昨夜见丹阳师兄乘鹤而来,言八十之约将满。众人皆惊——马钰逝世已二十载,当年长春子当享八十的预言,原是师兄弟间的戏言。
转年正大二年(1227)上巳节,丘处机在重建的太极殿讲《南华经》。说到大块载我以形时,殿梁突然落下三寸灰尘。他微笑拂去经卷上的积尘:此乃造化提醒,该洒扫心田了。
五月端午,他召集尹志平、李志常等十八弟子至药圃。指着新栽的西域红花道:此物三年方开,吾恐不及见矣。当下指定尹志平嗣教,将虎头金牌与《长春祖师语录》并传。尹志平跪接时,他忽从袖中取出个锦囊:待大汗...话未说完,西北天际流星如雨。
七月初四晨,他沐浴后换上初入道门时的旧衲衣。午时升座,见众弟子悲戚,竟拊掌而笑:汝等终日谈玄,今见造化真机反倒痴愚?随即讲起壶中天地的典故,声音渐如松涛渐远。最后捧起茶盏:此杯若碎,莫问归处。
七月九日拂晓,他校完《摄生消息论》最后一行。午后忽命奏道乐,在《空山磬》声中提笔留偈。当写到玄量开时纳海山山字,笔锋突然化作飞白,仿佛远峰隐入云霭。
未时三刻,白云观古钟自鸣八十响。尹志平入室时,见师父跌坐如生,掌中握着西行时带回的胡杨种子。正当众人诵经时,那些种子突然在蒲团上发芽,瞬间长成八尺树苗——后来被称为长春树,至元末犹存。
殡葬那日,燕京百姓自发罢市。灵车过处,蒙古兵将皆解甲行礼,穆斯林商人诵经祈福,更有当年从撒马尔罕迁来的工匠们,抬着按伊斯兰风格雕花的石棺相送。粘合重山在给窝阔台的奏疏中感叹:一老道殁,万民哭如丧考妣。
三月后,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遗命:丘神仙徒众,勿扰。这道诏书与丘处机生前整理的《玄风庆会录》一起,成为蒙古治下汉地百姓的护身符。而他那件祈雨时撕裂的鹤氅,被弟子们悬在长春宫梁间,每逢干旱,百姓望之即泪如雨下。
正如他在最后偈语中所示,这位穿越万里的老人,终究化作胡杨种子般的坚韧精神,在乱世中长出慈悲的绿荫。至今终南山祖师殿的楹联仍刻着他西行前的诗句:不若身从玄门老,刹那心与白云飞。